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演讲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家保

  摘 要:成功的演讲者在演讲时能巧妙地驾驭艺术性的语言,以声调态势为工具,把深远的思想和哲理说得清晰明了,把细腻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随他们的情绪跌宕起伏而发生喜怒哀乐的变化。由此想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若也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将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并配以富于变化的语调、表情或手势来表达出教材的思想感情,它不也会牢牢吸引住学生,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吗?
  关键词:课堂教学 演讲艺术
  
  一、教师的语言是教学艺术中的艺术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艺术中的艺术。课堂上知识信息的传递,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靠语言。如何运用语言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功之一。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有些优秀教师能驾轻就熟地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在自己创设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讲课,使学生听起来如沐春风,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受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的效果,而且教师所授的知识会像涓涓的小溪,流进学生的心坎,潜入他们的记忆,化为他们的能力。
  语言能激发情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实践也证明:教师富有感情的生动讲述,会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所讲的内容。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一位教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的一段精彩的教学演讲:“……小女孩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寒冷的天气,冰冻的雪地,尖利的寒风,后面又是又黑又冷的墙(语调沉缓,语气凄凉,让学生产生一种意境)。但是,更冷的是那冷酷的世界。(语气转断,强调“更冷的”)因为世界冷,她才会冻死啊!(采用抒情的语调,寄予无比的同情)我们这里也有寒冷,为什么我们没被冻死呢?(疑问语气,发人深省)所以更冷的是冷酷的世界!(语调稍扬,情绪开始激动)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女孩是冻死的,也不是冻死的――是怎么死的呢?是被逼死的!(语速由慢到急,语调由低到高,语气由弱到强,感情层层递进)是被那冷酷的世界逼死的!(语调激昂,情绪达到高潮,有意犹未尽之感)”这段教学语言可谓真挚动人,语势咄咄逼人。既表达了对小女孩惨死的同情,又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质。学生听后,势必会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且还是榜样――教师给学生作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有声无形的榜样。众所周知,学生的模仿性最强,教师语言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终生。
  二、“演”的魅力
  如果说“讲”作用于人的听觉,启迪人的心灵,那么“演”则作用于人的视觉,它能辅助语言来表情达意。这里所说的“演”就是指非语言因素,也称人体语言(以下简称体语)来刺激学生的视神经,以达到提高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体语包括手势、眼神、表情、姿态等。它是语言表达所特有的辅助形式,它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往往起到形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人们平时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无不体现了体语的奇特功效。体语能充实口头语言,如果运用得当,它是会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的。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体语既可传递信息,又可沟通师生感情,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它就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
  在体语中用途最广泛的应属表情、眼神和手势了,它们增强了口语表达的形象感。表情的变化能迅速、准确、真实地反映情感,传递信息。它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思想感情表现出怜悯、同情、悲哀、嘲笑、沮丧、欢乐、愉快等等不同的神色。而这些变化又最能吸引学生。往往在教师未开口之前,他们就可能从你的表情中得到一定的信息,甚至能窥探出你所要教学的内容。
  整个脸部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应属眼睛了,目光能使表情熠熠生辉。对于眼神的作用有人曾下过看似夸张的断言:“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最末流的教师施以惩罚”,的确,透过眼神的变化可以领悟出所含的情感。因此教师如果将富于变换的眼神与讲课内容紧密配合,那么所产生的效果一定是有声语言所不能企及的。
  “讲”和“演”固然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是他们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使用的。设想教师授课时,如果他的面孔始终是呆板的,它的语言始终是平直的,那么他又怎能去要求学生认真听课或去责怪学生缺乏求知精神呢?不过,演只能帮助讲而不能代替讲,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而讲也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讲而不求助于演的帮助。因此,只有演的适度妙用,只有讲与演的和谐一致,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演讲对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演讲水平的高低应该是衡量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他应是每个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作者单位:陕西省旬阳县神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3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