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问题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叶琼

  摘要:新课程倡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046-02
  
  高中数学是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不是自发的,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的。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有效地途径就是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探究、交流中获取知识与技能,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数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构建高效课堂。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呢?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公式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发展数学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生活需求。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比较熟知这些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更容易理解与体会。比如教学均值不等式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均值不等式定理及其推论的形成过程,体会概念产生的源头。如某运动品牌专卖店在国庆期间进行商品降价活动,想用降价来答谢新老顾客,拟分两次降价,设计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先打p折,再打q折;第二种方案是先打q折,再打p折;第三种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思考:哪种方案降价较多?设计这样的经济生活问题,学生通过认真审题、讨论、探究等,基本上都能把问题化为比较pq与(p+q/2)2的大小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后,教师再引导将实际问题一般化,得出一般化的结论。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想学,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结合高中生追求新知的天性,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不能回答但急于想得到答案的问题,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如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时,课本是把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来解决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求不等式的解,学生自然地会按照教材上的知识点将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来求解。学生求出解后,教师可以板书,得出不等式的解集是什么,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再如讲授指数函数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拿出一张白纸,告知同学们,白纸的厚度只有0.1毫米,我们将白纸对折27次,纸的厚度会是多少呢?会不会超出6层楼的高度?学生开始对这个问题很新奇,开始动手操作起来,直到不能操作,内心产生疑惑。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趁机给学生说:纸的厚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很是吃惊。教师因势利导引出指数函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
  3.借助逐层递进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限且有层次性的,一下子给出太难或者太大的问题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如果把这些问题设计成有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会使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这样设计逐层递进式的问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递进式问题,让学生观察教室的一个侧面与地面这连个平面是什么关系?学生都会说出垂直关系。再问你是怎么判定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可以提示我们之前有没有学习过类似的问题,学生会指出学习过线面垂直问题,回顾线面垂直的条件。结合线面垂直的条件,我们怎样来判定面面垂直呢?学生会把问题归结为寻找面面垂直的条件。这样逐层递进,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向未知领域探索,长期借助这样的分析方法,学生会慢慢学会这种方法,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矛盾创设问题情境。矛盾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矛盾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矛盾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形成已知知识结构与未知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如教学有理数乘法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时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5×4就是4个5相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5×(-4)是什么意思呢?能否按照之前的推论得出是-4个5相加呢?学生摇摇头,内心产生矛盾。再问我们学习过的有理数加法是在数轴上进行的,类比之下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未知知识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凸显,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越来越高,这时教师开始讲授有理数的乘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利用游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数学故事等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竞猜价格游戏:教师给出物品价格范围如(0~500),让学生猜测物品的真实价格。学生猜测时教师只需告知学生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直到猜出正确答案为止。做这种游戏学生的兴趣很高,学生一般会先猜250,再根据教师给出的是高了还是低了的回答,把价格定在(0~250)或(250~500)之间,这样物品的价格范围就会越来越小。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会很容易领悟数学中的二分法求近似解的方法。
  6.结合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探究,按照自己的思索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方案,这样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某市要在一个矩形空地上建设一个花园,矩形空地长50米,宽30米,建成花园后种植花草的面积刚好是整块矩形空地面积的一半。请同学们设计一种方案。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适当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做到科学、适度。一般来说,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和谐性。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现实生活实际和客观规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2.合理性。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之间衔接要紧密,跨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跨度太大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跨度太小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3.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要坚持合理有效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高效课堂,从而体现出新课程倡导的“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韩慧敏.浅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0,(5).
  [2]王群.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013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