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语语言石化的成因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易六德

  摘要:语言石化是二语习得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简单介绍了语言石化的定义及分类;分析了语言石化的内因和外因。并结合中国的外语教学提出了防止石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语言石化 原因 启示
  
  1 引言
  许多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初高中时,感觉自己进步很快,不断地在学习新的东西。进入大学以后却很少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了。虽然自己也在努力学习,但语言水平却很难有所提高。在口语或写作中对英语的地道使用就如同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处处都是中式英语的影子。这种情况在外语学习中被称作“石化(fossilization)现象”。
  2 语言石化的定义及分类
  目前,语言石化这一概念还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确切定义。语言石化最早是由Larry Selinker提出的。在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时,他注意到外语学习中的一些容易石化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Selinker认为,石化是指无论学习者年龄长幼,无论学习者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其目的语的中介语中总会出现其母语的一些表达方式、规则和次系统。也就是说,石化是指学习者的中介语在未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远地停止了,而且这种停止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
  根据不同的特征,石化现象可以作不同的划分。根据石化的主体,可分为个体石化(individual fossilization)和群体石化(group fossilization)。群体的语言石化可形成英语的一种新的变体,成为该群体所接受的一种语言,导致新的方言的出现,如印度英语,黑人英语。根据石化的程度,可分为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和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严格说来,暂时性石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化。
  3 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
  由于影响语言的因素比较多,而且各种因素对不同的个体其影响的大小也并不相同,各因素之间还会相互作用,所以人们对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的研究很难取得一致性的成果。同样,影响语言石化的因素也很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语言石化进行了很多探讨,总体上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有:(1)关键期假说;(2)母语负迁移的影响;(3)学习动机。外因主要有:(1)学习策略;(2)交际策略;(3)交际反馈;(4)目的语输入质量不足。
  3.1 内因论
  3.1.1 关键期假说。从人的生物性方面来解释语言石化现象,被称为对语言解释的“生物论”。Lenneberg(1967)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在儿童进入成长的关键期后,大脑两侧的功能分工已确定,语言功能被定位在左脑,因而语言的发展在以后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有困难,容易形成石化。
  3.1.2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运用中反复出现的,而且不易矫正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中式英语。大学生很容易写出He is easy to catch cold. The doctor is doing an operation.等这样的句子。显然,这些都是由于母语的干扰所致。在第二语语言的运用中,由于学生对英语目的语的知识不足和不熟悉,他们往往要借用母语的一些习惯表达以达到交际目的,从而导致母语的负迁移。在中国的外语环境下,这样的中式英语很容易被同学所理解和接受。如果这些错误的中式英语被反复使用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导致语言的石化。
  3.1.3 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不同,对语言石化的影响也不同。学习动机不明确的英语学习者,觉得运用交际策略就能满足学习要求,他们就会停止对语言的深入学习。此外,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对语言石化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学习者不愿接受目的语的文化规范,他们就不愿努力学习。这种不愿意融入目的语文化的倾向,极大地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语言石化的发生。
  3.2 外因论
  3.2.1 学习策略。Selinker发现,学习策略是导致语言石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活动。在外语学习中,学习策略主要是简化(simplification),过渡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和母语迁移。简化是指学习者不能完全理解和消化所学的语言规则,便将其简化为一种简单的系统而使用。过渡概括指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不完整的目的语经验和知识对该语言作不正确的假设并运用之,使得语言运用出现错误。这种错误如不及时改正,很可能长期化并发生石化。
  3.2.2 交际策略。交际策略包括回避、预制语块、语言的变换等。Corder(1981)认为当学习者不被理解时,可能会按某个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说话者在表达意义遇到某种困难时会采用一种系统化了的技巧来使交际过程顺利进行。但是,如果学习者成功地运用交际策略达到了交流目的,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想法,以为没有必要再学习目的语的新知识,其学习动机就会减弱,甚至完全停止学习,这样也会使他们的语言形成石化。
  3.2.3 交际反馈。根据Vigil和OLLer(1976)的观点,对语言石化过程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语用问题而不是句法上的问题。他们认为,在交流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含有两种信息交换:以超语言形式如面部表情、语调、身体动作等表达的“情感”信息和以语言信息表达的“认知”信息。两种信息都有三种表达状态:肯定、中立、否定。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认知反馈会鼓励学习者继续运用同样的语言形式。而如果这些语言形式包含有错误,这些错误形式就可能石化。因此,避免错误形式石化的最佳状态应为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肯定的情感反馈鼓励学习者继续语言尝试,而否定的认知反馈则促使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作出修改。这样,学习者的语言形式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得以被经常的修正,不易产生石化。
  3.2.4 目的语输入质量的不足。在中国的外语教育环境中,目的语输入的质量的缺陷也是语言石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由于外语教师水平的限制,很多外语教师的中介语也不是很地道。这些不地道的语言的运用会使学习者产生对目的语的不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在学习者的早期学习阶段,这些错误的语言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正,容易形成石化。这一点在农村地区显得尤其明显。很多学生由于模仿有些教师的错误发音而导致其长久或终生的语音错误。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外语教育环境下,外语的教和学大都是为了考试或作业,而不是为了实际的交际,因而学生所得到的语言输入大多是有缺陷的,不是真实实际的语言,这样也容易导致语言石化的发生。
  4 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以上是对语言石化现象产生原因的几个重要因素的分析。对这些原因的认识和分析对外语教学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4.1 教学中尽量减少母语的干扰。母语的干扰是引起语言石化的一个重要的和普遍的原因。在写作或口头交际中,中国学生大都先用中文想好句子,再用英语对照着表达或翻译出来,造成大量的中式英语的出现。由于学生很难达到用英语思维的水平,这种中式思维的英语将长期存在,导致语言的石化。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好多媒体、影视、电台网络等方式向学生大量地输入地道的英语,尽量减少母语的干扰。

  4.2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对中介语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很多错误并不是其学习失败的表现,而是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是语言习得中的不可避免的自然和正常的现象。随着学习者学习的深入,很多语言错误会自然地消失。所以,对待这些错误,教师不必有错必纠。如果随时随地指出错误进行纠正,会使学生产生害怕出错的心理,从而失去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但是,也不能如有些交际教学法中所过分强调的那样,只要学生能使交际成功地进行,就不要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因为如果对学生的错误长期听之任之,学生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就会被当作正确的语言而使用,最后导致语言的石化。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技巧和方法及时指出他们的错误,有效防止这些错误语言的石化。
  4.3 重视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上面提到的学生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也是产生语言石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二语习得中,很多学生由于对目的语的文化不认同,产生隔阂或对抗心理,使得语言的学习很难向目的语方向发展。二语习得中文化迁移模式认为,“第二语言获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语言的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如果我们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恰当有效地将文化导入教学,使语言学习者了解和熟悉目的语文化,缩小对目的语文化所持有的社会心理距离,使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产生认同感,会使学习者更加主动地接受和使用更多的目的语,这样对避免学习者的语言石化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2]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New York Wiley, 1967.
  [3]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4]Vigil, N.A. & Oller,J.W. Rule fossilization: A tentative model[J].Language Learning.1976(26).
  [5]陈慧媛.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研究,1999(3).
  [6]高云,朱景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J].外语教学,2005(5).
  [7]胡荣.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纵览[J].外语教学,2005(5).
  [8]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教学,2002(5).
  [9]吴丁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过渡语及其僵化研究[J].外语教学,20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35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