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忠桥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从一个侧面看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的真善美。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把“人”的因素忽视了,课文中许多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作品,由于忽视了人,致使人文底蕴大量流失,语文的学习也脱离生活实际。这就在教学中把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课上成了支离破碎的“知识课”。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所以,人是需要关爱的,需要教育的,教育过程就是一种摆渡过程。高晓声在《摆渡》一文中的结尾认为,“摆渡”就是用真情实意渡人到纯洁而理想的精神境界。高晓声谈“摆渡”体现了一个作家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取向。那么,教师作为一名特殊领域的摆渡人,在摆渡中如何树立和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取向呢?我们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用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作品)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修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也有人说过:“生活的面有多宽广,语文教学的面就有多宽广,语文教学内容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①因此,作为肩负着塑造学生人文品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通过阅读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及作品本身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唤醒生命意识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传达,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对“人”的塑造。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撷取的篇章一般都是精华,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思考和智慧资源,能给予学生汲取正确对待生活并且适应生活的精神养料。教学中一定要把人品教育、人格塑造渗透其中,要让学生的心灵坦荡地与作品拥抱,唤起生命意识。比如,课文《口哨》一文,通过“我”吹口哨这一普通的情节,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张海迪)自身的遭遇本身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她对生命的呼唤是如此的强烈,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后,碰撞出共鸣的火花。《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生明白了在受到挫折、失败的时候,要勇敢自信地去面对,任何困难都可以被踩在脚下。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他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这种人的存在。通过学习,学生们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同样,在教学《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时,要让学生用心感悟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易逝,应该仰视生命,热爱生命,从而领悟到那些轻视生命、淡薄生命、引诱牺牲的做法、想法都是不可取的,从而获得珍重生命的意识,这也就关注了“人”,关注了人的精神。因此,我们要珍重生命,在死亡来临时能够问心无愧,潇洒自在,这也具有了关怀人文的内涵。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阐释道德责任意识
   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内容,决定着对人的道德情操、人格理想有巨大作用。让英雄人物的人格力量冲击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道德责任意识。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侠客荆轲为赴国难不惜以身犯险,最终身亡,学生都会为荆轲的爱国义举而感动。朱自清的《背影》传达了父子亲情,让学生于泪眼朦胧中体会出了父亲的用心和艰辛,更让学生明白要亲爱父母的道理。《窦娥冤》里窦娥为了避免让年迈的婆婆见着伤心,苦求差人绕道而行,自己承受着天大冤屈,这份孝心,虽时隔百年,仍打动着学生的心,让学生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从小心里装有亲人,长大后,他的胸怀里才能容纳别人,才能装着天下。《出师表》中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业,用尽毕生精力,出师征战四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也反映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责任意识。同样,学过《唐睢不辱使命》,唐睢爱国中的勇敢机智,会给人敬仰之情,这种感悟说明学生通过阅读,已经有了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选择。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投入其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作品的深长意味。
   在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家庭对他们的教育只重经济意识,不重道德责任意识,孩子在成长中根本不懂得“竹有上节下节”之分,什么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奉献爱心等,他们皆不愿知晓。那种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他们身上几乎荡然无存,这种现象也正体现道德意识的淡薄。在他们眼里,能调侃、能忘乎一切、能目中无人,正是他们最为自信的资本,正是他们“酷”的资本,正是他们认为“成熟”的标志、“洒脱”的标志。因此,人们把这代人叫做“消费的一代”“冷漠的一代”“调侃的一代”“虚拟的一代”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种表现正是人文素养严重缺乏的表现。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有关文学作品进行引伸、开导、教育,帮助学生找回不该失落而又失落了的东西,从而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人文素养的人。
   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生意识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作家与学生对话,学习高尚人格的榜样,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的人生意识。课文《木兰诗》不仅讲出了木兰十年军旅出生入死的行动,更突出那种不慕功名、自然淳朴的纯真本性;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应让学生体味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思想、普渡众生的精神;学习《散步》时应领悟到祖孙、父子、夫妻间温暖体贴的脉脉温情;学习《我的老师》时感悟到师生之间的真情;学习《麦琪的礼物》应让学生感悟到德拉与杰姆间真挚的感情,温馨和幸福等。这样,在作品讲析中让学生追求真善美,显现语文教学的实质,给学生人文的滋养。教学中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形成,它像阳光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学效果也将会收到春风化雨之效。
   语文教师要关注人,要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溶于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心地里感悟到自己的“彼岸”应该是阳光明媚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博采众长,要将自己放入教材的情感境界中,引领学生或爱或恨,或喜或忧,爱憎分明,以激情感染学生。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②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感情细腻而充沛,健康而真挚。同时,“要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③无论是教学中的民主作风,还是点滴培养,都要从内心去接纳他、感染他、教化他。有了教师的以身作则,有了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的接受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境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此外,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课的视野,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让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活动,找到发挥才能的机会,找回学习语文的信心。
   教师不仅要走进课堂,还要走出课堂,把课堂内外的人文精神溶于自己的血液中,去关注人、尊重人,并加以理解、思索、感悟,用适当的言语和方法把语文教学的人品塑造注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思考人生。教师也就能很好地把握好人生航向,把一代新人优质地摆渡到理想的彼岸。
  
  注释:
   ①转引自何侠斋主编《现代小学人文教育》第203页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②转引自张承明主编《语文教学论》第133页 第92页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③张承明主编《语文教学论》 第90页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参考书目:
   1、何侠斋主编 《现代小学人文教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2、刘福根主编 《中国语文教学热点探析》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3、华长慧主编 《人生平台上的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科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4、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5、刘建明 焦瑞芳 《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 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 2002年第6期
   6、张承明主编 《语文教学论》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李忠桥,教师,现居云南罗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298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