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养”蚕那些事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那天,一个学生带来了一盒蚕。“蚕姑娘来了,蚕姑娘来了。”孩子们兴奋地奔走相告,才学完课文《蚕姑娘》,孩子们对蚕的兴趣格外浓厚,印象也特别深刻。这下热闹了,带蚕的学生被孩子们团团围住。既然孩子们这么着迷,何不把这写下来呢?每次孩子们写日记,总苦于没有内容,这不是现成的素材吗?这一偶然的机会,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激起了我的想法与实践。
  一、“看”蚕那些事儿
  那天,让孩子们自己准备了小盒子,他们小心翼翼地自己捉蚕,自己保护。领到蚕的一脸高兴,没有领到蚕的孩子在一旁伸长了脖子,满脸沮丧。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同学们的不同表现,结合自己的心情写下来,于是第一篇养蚕日记诞生了《我领到了蚕宝宝》或者《我没有领到蚕宝宝》。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就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也有自己独特的日记材料。有了第一次观察蚕的经历,他们的心被聚集到蚕的饲养上,渐渐地,不用老师刻意地去引导,孩子们能自觉留意养蚕过程中一些趣事,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养蚕经历。过了几天,有些孩子的蚕夭折了,有些小朋友惊喜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养的蚕蜕皮了。不是又黄又瘦的了,像课文里说的那样变得又白又胖了。”有的孩子和家长一起想办法找桑叶,有的孩子每天给蚕喂桑叶,还给蚕安了温暖的家,他们的生活因为蚕宝宝的加入而变得更加丰富。生活丰富了,观察细致了,内容也就不再单一。《我给蚕宝宝喂桑叶》《我的蚕宝宝长大了》《我想念我的蚕宝宝》《我给蚕宝宝安家了》《我的蚕宝宝结茧子啦》……一篇篇日记不断产生。学生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积累了独特的日记素材。
  这样的日记材料不是学生的凭空捏造,它来源于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有了与众不同的经历,也激发了学生独到的想法。
  二、“写”蚕那些事儿
  有了具体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把经历的趣事再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读,去感受,去品味,去感受养蚕的乐趣。
  每个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对生活他们有自己至真至纯的体验。但低年级的孩子语言积累是有限的,即便是心里有感受,一时也不知该怎么表达。同样是高兴,但高兴时的动作,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引导他们留意自己领到蚕时的动作和想法,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大家面前。有的孩子说:“我是一路奔跑上讲台的,我高兴得忍不住想笑。”有的孩子说:“老师还没叫到我们组呢,我已经拿好装蚕的盒子,做好了准备。”有的说:“我默默地想:老师你倒是快点叫到我们组啊。这不,老师才叫到我们组,我就冲上去了。”
  日记内容摘要:
  领蚕宝宝的人可真多呀!我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急得直跺脚,真想快点见到那可爱的蚕宝宝。
  我等啊等啊,终于等到了放学。只见老师拿着装蚕宝宝的盒子走上了讲台。我真是太激动了,快速向前冲去,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进去,轻轻地捏起一条蚕宝宝,把它放进自己的盒子里。
  不管是急得跺脚还是激动得向前冲去,读来都让人看到了孩子们的内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同样是没领到蚕宝宝,孩子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说:“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同学去领蚕宝宝。”有的说:“看到同桌领到了蚕,我赶紧探过头去看。”有的说:“我真的有些后悔,我早该带好盒子,给蚕宝宝先准备好一个家才行啊。”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不管怎样,让孩子自由表达说真话,鼓励孩子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语言就有活力。
  三、“说”蚕那些事儿
  养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留在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说说在整个养蚕的过程中,你觉得最难忘的是什么,孩子们兴趣盎然,有的说忘不了的是第一次捉到蚕时的激动,有的说是第一次接触到蚕时的那软绵绵的感觉,有的说是看到蚕慢慢长大的惊喜,有的说是蚕变成蛾姑娘时的兴奋,养蚕的经历,养蚕而产生的情感都积淀在孩子们心里。这时让孩子们打开日记本,读一读自己写下的那一段段文字,他们更是兴奋不已。你读捉蚕的事,他读为蚕宝宝安家的事;你读捉到蚕的快乐,他读失去蚕的悲伤。这可能就是“养”蚕带给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孩子们渐渐地认识到:原来把生活中的趣事写下来竟是这样有意思。
  一次交流,一个孩子居然把蚕作为第一人称进行了表述《我被领回了家》。孩子们听了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真有意思。就在这样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突然明白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写,而且还能写得很有趣呢!于是大家也跟着模仿用第一人称来写,一个个写得情趣盎然。《我长大了》《我蜕皮了》《我结茧子了》《我躺在茧子里》《我变成蛾姑娘了》也就应运而生了。孩子们在蚕姑娘的世界里想象,徜徉,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语言也显得更为动人。
  在这样的分享过程中,孩子们不但交流着感受,交流着养蚕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交流着写法,丰富了语言,大家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就是这样一次偶然,让孩子们在不经意的经历中激发了兴趣,他们观察蚕,了解蚕,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交流着内心的想法。大家在观察,练写,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着,借鉴着,进步着。
  我想教师只要有一双慧眼,就能敏感地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的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把一时的兴趣变得长久一些;孩子们就能在这样的兴趣中得到更多的收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样的兴趣引领下,学生们去观察、思考、想象,交流,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在想象中丰富语言,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学生就能渐渐喜欢日记,学会日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300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