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营造.印证.发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日品

  有幸现场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感觉她的课又给人一种全新的境界。窦老师这节课简约却处处显丰厚,大气而不失精致,有章有法但愈见灵动。窦老师的课,总是给人耳目一新、横空出世之感,对一线老师而言,它起到一种教学方向的引领作用。
  听课之余,笔者沉思默想,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述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场”的营造
  窦桂梅老师很“疯狂”,用她自己在讲座中的话来说,“我是一个不男不女的人”;用网友的话来说,那就是“激情燃烧的玫瑰”。一言以蔽之,窦桂梅老师上课是极其投入的。她把自己整个儿的精、气、神全部融入课堂教学中,她的一举手投足、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散发着一种浓浓的“课场”,不知不觉将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深深地吸引住了。
  确实,所有听课的教师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预测一节课是成功或失败、精彩或平庸,实际上在上课教师一开口说话的当儿,就已经略知分晓了。听课几分钟,基本上可以判定这节课的精彩程度。窦老师人在场上一站,话一出口,眼睛往学生一扫,整个“课场”就已经无形中形成了。
  笔者认为,这就是语文教师一种强烈的课感。这种课感类似于体育运动员的球感、音乐家的乐感、美术家的色彩感和空间感……这种课感是学不来的,它是与教师的个性、智慧、情感、知识底蕴甚至是生命经历等密切相关,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难怪大多教师现场听了窦老师的课后,心头有着这么一种强烈的感受:窦老师的课,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是高深莫测、玄妙无穷。她对课的设计,我们可以学,但是即使你拿了她设计的教案来上课,你绝对无法上出她的精彩程度,甚至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上得糟糕无比。
  在窦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会深刻感受到“场”的存在。她充分借助自己的教学智慧,以情促情,以思促思,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沉醉感染沉醉,不经意间,学生就浸入了一种独特的和文本氛围相吻合的“场”中。甚至连坐在下边听课的教师也会渐趋忘我,仿佛置身于文本所描写的美妙故事中,感觉自己恍如穿越千年,和文中的主人公同处一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甚至听得见他们的呼吸,感受得到他们的心跳。这就是人课合一的最高境界。
  这种课的境界,让人深深为之折服。以至于听课教师课后这样谈到:“她是在用心,用思想,用自己的生命来教语文。这种境界,令人仰视。”
  窦老师课之精彩,首先在于她是一个“课场”高手。
  二、“魂”的印证
  有人说:文本永远是一个历史的存在,然而,它活在当下。阅读,就是一次对文本进行考察的心灵旅程,纵然文本体式多种多样。正如窦老师给我们奉献过的许多精彩课堂,古诗《游园不值》、散文《秋天的怀念》、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我们不难发现,窦老师的课每次都会给我们新的感受、新的启迪。相信,她每次挑选的文本体式是有着自己独特追求的。这次,她挑选的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节选《林冲棒打洪教头》,同样延续了她一贯的追求:要选就选经典的文本。
  俗语云:“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笔者认为,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上好一篇课文,首先在于真正认识文本、读懂文本,看清文本之“魂”。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文本解读。
  文本的“魂”是什么呢?平庸者以为是文本的中心思想,是文本要告诉我们的某种道理,这是对文本的肤浅认识,是对文本的曲解。以窦老师为代表的智慧教师非常清楚什么才是文本的魂之所在。文本之“魂”,就是文本存在的姿态,是文本生命诞生的胎记,是一个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生命气质。窦老师在阅读《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她就沿着文字铺成的路,寻找到文本安顿的家――《水浒传》,一头扎进《水浒传》的世界,浸润在经典的故乡,回望那遥远的岁月。凭着她敏感的心灵、无穷的智慧、博大的视野、高深的学识,更凭着她永远向上的好学精神,仅仅为了一段节选《水浒传》的文本,她展开了水浒文学考察和文化研究。
  她发现了《水浒传》首先是以口头相传的形式出现这一生命迹象,破译了“水浒文字”的生命密码,实际上也找到了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最佳教学方式――朗读。正如作者的主张:朗读是一种理解。《水浒传》既然是以口头相传而得以出世,那么,教学这样的文本,必须虔诚地呵护、养护它的生命本真。朗读,唤醒沉睡的文字;朗读,复现文本的场景;朗读,复活了文本。
  只不过,这种朗读怎一个普通了得。这是一种以评书的方式进行的朗读。它率性、张扬,朗读时让学生手舞足蹈,好似一个说书之人声情并茂、气荡乾坤;它自由、灵动,朗读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充分激扬他们的直觉语感,让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绘声绘色;它大气、磅礴,一个小女子和一群小孩子捧着千年前的文本,读着千年前的故事,一个个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却如同真正的梁山英雄,震天地、泣鬼神,或声若惊雷,或气似静水,或如铁板叫西风,或像黄鹂深树鸣……课堂中回荡着一声声美妙、纯净的朗朗读书声,这声音让心灵润泽。
  用最贴近文本之“魂”的教学姿态,就能够走近文本的灵魂深处。
  三、“心”的发现
  生本课堂,不可能是一种求证的课堂,它是发现的课堂。生本课堂,不是教师告诉学生,文本妙在何处,只会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思、议,最后走向悟。悟,就是发现;渐悟,就是慢慢地发现;顿悟、速悟,就是一下子发现。
  朗读,更是一种发现。在第二课时教学里,窦桂梅老师引领着孩子,让他们睁大稚气的眼睛,同样用朗读的方式,通过对文字的反复、品味、咀嚼、涵泳,体现出“语语未宜忽”“句句悟其神”的艺术特质。
  在朗读体悟中,学生发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发现了狂妄者的丑陋面孔,也发现了忍者有着一颗胆小、懦弱的心灵。他们发现,原来一切文字的言说,最终都指向人的心灵;阅读文字,当追求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境界。文字会说话,文字有感情,文字有生命,经典的文字尤其如此。当他们有了这样一种独特的体悟之时,我们发现,他们的眼睛里散发出一种欣喜的光芒。
  在朗读体悟中,学生发现作者写作上的别出心裁,发现经典文本写作上的精彩之处:写洪教头是浓墨重彩,写林冲却是轻描淡写,原来用的是“背面扑粉法”,真可谓烘云托月、旁敲侧击。原来,经典的文字如此曼妙。
  这样的教学,给予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惊喜,课堂充满着快乐的发现,同时也洋溢着适度的挑战。发现给予学生信心和成功的体验,适度的挑战却又偏偏让他们静下心来凝思,然后,跳一跳摘到桃子。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只是一个热情的向导。
  当学生发现《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写作艺术上的奥妙之时,本课教学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指向了写作层面,阅读和写作浑然融合。我们不能不说,文本的生命又一次获得了全新的开发和阐释。经典文本的意义,不能只在于人文,在于人性、人情。这些孩子来说,他们学习经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陶冶性灵,建构精神,这是其一。发现文字的曼妙,激发对文字的热爱之情,感受伟大文本、经典文本所焕发出来的迷人魅力,让他们在文字驾驭上获得一定的思考和启发,这不正是对当前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偏重于人文,忽略工具的一次重要示范吗?
  “做有思想的课堂,做有思想的教师”,窦老师又一次用精彩的课堂诠释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对一线教师而言,经典的文本,人人可读;而经典的课堂,又岂是人人能上的吗?感谢窦老师的精彩课堂,它必将引发教师们更多的思考。
  (责编 韦 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2400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