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文理科分合问题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安国琴

  文理科分合作为一种高中学段的课程设置方式,历来是世界各国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教育历经多次课程改革,存在诸多问题,文理科分合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文理科目时分时合,呈现出较明显的“钟摆”特征[1]。2009年1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将这一现实问题作为“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20个重大问题之一,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纲要》颁布后,这一问题却从热点转为冰点,反映出这一问题的极度复杂性和艰难性。但教育界还是试图通过召开教育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对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见智见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文理科分合的历史嬗变、实践与争议以及问题的解决策略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归纳,期许进一步把握高中文理科分合问题,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 关于高中文理科分合的历史嬗变研究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我国高中文理科分合是一个充满诸多争论的现实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讨论离不开对其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考察。从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近代高中文理科分合的探讨较多,如曲晓明将我国近代文理(实)分科的历史发展分为清末、民初和民国中后期三个主要阶段[2],并对形成近代中学文实(理)分科的原因进行分析。吴根洲和刘希伟重点考察了民国时期高中文理科分合问题的演进脉络,总结出民国时期的文理科是一种有限度的分科模式。[3]具体细分的话,高岑将高中文理科分合的百年历史主要分为引进与确立、发展、仿照、废止、恢复与中国化和改革与多元化等六个阶段[4],并对其发展轨迹的特点进行提炼和总结。
  透过对文理科分合历史演进的研究,笔者主要得出如下认识:高中文理科分合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它是伴随着清末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和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就文理科分合的原因来看,它主要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的制约,体现出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文理科分合的发展规律是一种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为动力的钟摆运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离不开对全球教育主旋律的充分考虑。
  二、 关于高中文理科分合的实践与争议研究
  关于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自清末以来就有讨论。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议和观点众多,依据各自的背景和立场,可将其归纳为三类:一是分科论,二是合科论,三是超越论。[5]
  分科论者认为,文理分科有利于观照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适应高考招生制度。[6]这一论点反对取消文理分科,认为“存在即合理”。其主要代表群体为高中生、家长和高中学校老师,他们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是新课程改革最广泛的参与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在改革中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任何的教育(包括课程)实践改革都必须观照他们的实际利益。
  合科论者认为,在文理分科的二元结构中,由于理科学习的难度相对较大,尤其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说,很多学生是被迫选择文科,其兴趣和特长并不在文科,削弱了文科的整体水平,容易造成文理科发展不平衡;过早的文理分科有悖于知识的完整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文理分科还使应试教育变本加厉。[7]这些批判文理分科的声音主要来自高校学者和教育专家,他们站在理论的高度,表达了对基础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这种论调从理想的角度阐发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带有一定的超现实色彩。
  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超越论者并不单纯地讨论文理科的分与合,而是力图透过文理科分合的现象和问题,对其展开理性反思。从相关研究文献中我们可发现,该论调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观点:文理科分合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问题,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应考虑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博弈,进而选择一条应然的现实路径——稳步前进,逐步改革[8];文理科分合问题是一个伪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才是真问题。[9]
  三、 关于高中文理科分合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
  一般的认识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众多研究者表达了对文理科分合的观点和态度,而有一部分敏锐的研究者进行了第三条道路的探索,从可操作层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建议。
  (一) 提倡文理渗透的理念
  高秋香在对文理分科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理渗透的理念,其内涵可理解为文理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实施文理渗透的教育改革可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着手。[10]这一理念主要是从中观的学校层面来思考,力图在融合中解决文理科分与合由来已久的矛盾。
  (二) 改革高考制度,转变教育观念
  李雪岩和龙耀认为:当前,中国学生出现知识结构缺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缺失等问题,根源不在文理分科,而是高考制度统领下的应试教育体制。要破解应试教育,更为关键的环节是改革高考制度。[11]这一观点使诸多讨论者认清文理分科问题的真伪,也给那些一直在讨论是否该取消文理分科的专家、学者当头一棒。另外,冯生尧更为具体地阐述了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专业分化[12],其主要从理论视角和实际成效分析专业分化的必要性,从性向差异理论(心理学)、社会分工理论(社会学)、学科发展历史(历史学)以及高中的学段性质(教育学)分析专业分化的可行性,为高考制度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也为教育观念的转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三) 合理设计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
  吴根洲认为:当前的高中教育不是错在文理分科,而是错在分得太彻底且分得太早,因此相应的改革导向应当是淡化文理分科,在适当的时机分科。[13]这一观点的关键词是“时机”,主张在适当的时间与条件下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这是从课程改革最关键的课程设置问题入手的一种策略,是对文理科分合问题的一种缓和改革,在实践层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四、 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阶段,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何去何从?研究者从历史发展脉络、实践与争议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等视角来解读这一难题,但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尚未获得规范化的政策支持,其敏感性使之暂时被回避了,可其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未来的高中教育无法回避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总结出如下认识:
  第一,文理科分合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它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又在一定现实背景下发展。考察其历史嬗变过程,有利于研究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完整的认识和把握,为进一步分析和解决这一复杂问题提供历史依据。第二,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土壤进行滋养,文理科分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其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和争议,有助于管理者和决策者对这一问题的清醒认识和明智决策,进而促进高中教育的发展和繁荣。第三,人们通常把解决问题看成是一种能力,关于文理科分合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展现了社会各界关注教育问题的热情和能力,这些解决策略的提出,为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视角和思路,也为实践界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指导。
  然而,就文理科分合这一论题,已有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例如,文理科分合可否仿照不同主体对“课程”的理解和规定,实行“一纲多本”,即国家制定总的规划和纲领,各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色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设置不同的课程形式,可以文理分科,可以文理大综合,也可以另辟蹊径(如专业分化),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再者,对于高中文理科分合的理论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教育共同体的利益观照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作出回答,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有利于使基础教育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发展、课程发展、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叶波. 钟摆:我国普通中学文理分合百年[J]. 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2] 曲晓明. 近代我国中学文实(理)分科演变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0.
  [3] 吴根洲,刘希伟. 民国时期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研究[J]. 教育评论,2009(06).
  [4] 高岑.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研究[D]. 西南大学,2010.
  [5] 叶波. 影响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研究[D]. 西南大学,2011.
  [6] 陈丽娜. 高中后期文理分科教学合理性与可行性的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1.
  [7] 朱永新. 高考文理分科应取消[J]. 教育与职业,2011(16).
  [8] 齐军. 高中文理分科:理想与现实博弈中的路径选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9] 徐水晶,龙光辉. 文理分科问题之伪与高考改革问题之真[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8).
  [10] 高秋香. 从“文理分科”看“文理渗透”的内涵及实施[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11] 李雪岩,龙耀. 知识学习·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再谈文理分科与高考制度改革问题[J]. 中国青年研究,2009(09).
  [12] 冯生尧. 论高中课程和高考招生专业分化的必要性[J]. 全球教育展望,2011(01).
  [13] 吴根洲. 高中文理分科焦点问题析论[J]. 教育导刊,200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46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