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呈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 顺 汪 颖

  摘要: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已充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与生产方式。而作为培养生产第一线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在近几年将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作为学生的基础课程,然而计算机作为技术型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差距。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中有了起色,但是由于我国计算机教学起步较晚,因此依然呈现出一些问题。对于如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我们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产第一线;高职院校;人才
  作者简介:胡顺(1980-),男,湖北随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汪颖(1980-),男,湖北武汉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26-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已成为社会活动中极为重要的工具。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学生的必修的基础科目,并在硬件设备与师资力量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因此在近几年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了较好的起色。[1]但是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在课堂中却呈现出一些阻碍教学发展的问题。本文就是从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呈现的问题出发,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一、新背景下课题的提出
  随着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世界已经步入到科学技术的新时代,在我们生活的领域,随处都能见到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它逐渐改变着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与学习。尤其在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课程成为在校学生的必修科目,深入对计算机人才进行培养。然而计算机与其他课程专业有着较大差别,操作技能比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因此在课程教学上与其他课程教学有着较大区别。[2]
   然而我国计算机课程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课程教学存在着一定差距,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导致计算机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发展缓慢。加上近几年我国政府为了加快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鼓励高职院校进行生源的扩招,然而学生质量与能力参差不齐,与普通高校相比质量较低,因此在教学上效率较低。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较差,因此难以进行有效学习;另外一些学生由于对计算机课程不感兴趣,产生了畏惧与厌烦心理,实际操作技能较差。[3]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中理论灌输较多,相对的缩短了实践课程,使得学生操作技能较为薄弱。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具有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当前的教学模式只会阻碍人才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顺应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施行自上而下的一系列改革,进而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为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二、当前我国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与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难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频率较快,我们如果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被社会所淘汰,有些学生甚至还没走出校门,自己掌握的知识就已经过时了。当前高职院校中,教学过于理论化,具有不实用的特点,而且在实际操作技能上的训练较少,因而使得学生学习质量下降。由于计算机属于高科技技术,有着较强的操作性,而高职中理论化课程较多的现状严重阻碍学生的素质提升,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
  其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符合心理需求。由于高职院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多,来自不同的地区导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按照传统专业分班使得随着教学的展开,学生的差距逐渐扩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是由于基础好的学生嫌教学内容简单,并且教学进步较慢,因而有了厌烦的情绪;而基础差的学生因为进度太快,因而难以消化,对学习有了畏惧的心理。学生之中对于学习计算机的能力与兴趣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果统一教学内容与方式,难以符合他们的心理要求,课程教学不容易顺利开展。
  第三,师资力量及其水平的制约。由于计算机是新兴专业,因此大部分教师都是非专业教师或者年轻的教师,因此教学经验不足,进而影响了教学水平与专业发展。
  三、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课程开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性质有着较大的差别,可以说计算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课程,并且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对于教学的教材,要与时代步联系紧密,对于课程的开发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认真考虑,一定要以实用为出发点。有些学校对于课程讲究面面俱到,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内容复杂,不但没有学习到知识,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材选用上,一定要及时更新教材,杜绝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要根据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来调整教学选择,舍弃落后或者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偏重理论教学,也就是说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学习课程的大背景,但是却忽略了日新月异的技术突破和发展。我们需要在教材选用上以学习与实用相结合为原则,任课老师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宜的教材。另外,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教材更新速度较快,几乎每年都会更新版本,我们也可以效仿他们的做法,高职院校可以针对自身情况来编写教材,将社会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融入教材。
  (二)开设多种专业,完善计算机教学体系。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无论是喜欢不喜欢都要学习。对于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完成一定时期的教学任务,它是对学生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延续。我们对于计算机这种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应当逐渐减少不实用的理论知识课程,增加实践操作的环节。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基础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术的时间安排,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两者既相互渗透,又有着独立的特点,形成新型的科学教学体系。
  (三)开展分层级教学。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的学生来自城市,就会较多的接触计算机,而有些学生来自农村,因此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这让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水平相差很大,让我们教学工作难度较大。为了能够让学生共同进步,根据自身基础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可以对学生分层教学。我在教学中会进行分班教学,根据他们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来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我们在面对不同的班级时,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来备课,在教学中要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语言艺术与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要逐渐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编选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对于高级班的学生可以在教学内容外增加一些拓展内容,而对于基础班的学生,我们需要给学生打好基础,并且用尽量简单的方式给学生普及理论,这样既能够完成教学内容,也可以帮助每位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在课下,教师还可以调动学生互相合作学习,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四)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考核。由于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有着极强的操作性。我们只要让学生能够操作计算机,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记忆操作命令与快捷键,而在考试过程中也沿用传统考试模式,在一张卷面上有着选择、判断、问答等题型。我认为这会让学生进入一种学习的误区,比如我们在对于学生回答应该对某文件的移动、删除等操作需要用什么命令,让学生通过两种以上的方式来回答。然而有些学生操作能力很强,但是却并不一定能够记下这些命令,相反的能够背下来这些操作命令,却不一定能够在实践中操作,因此可以看出很多知识不是试卷能够检验出来的。而考试是对于教学的监督与评价,是检验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当调整教学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平时成绩要重视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平时对自己的成绩掌握,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平时成绩可以由课后作业与日常小考组成,这不但能够有助于学生提高操作能力,还有助于扎实基础,在期末也相对轻松一些。另外,课本知识理论可以占比例相对小一些,鼓励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练习。
  (五)注重对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培养。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学校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任课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是实现高校教学任务与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校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在职学习或者进修等多种方式对个人知识素养进行深造,与岗位接轨,保持与本专业的最新前沿相挂钩;其次,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应当及时对自己知识素养进行补充,博览群书,除了掌握自己专业的知识,还要去了解其他学科知识;第三,提升教育能力,将教学实践与当前教育改革相结合,提高科研能力,带领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实现专业技能的进步。
  四、结语
  计算机作为科学技术的成果,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要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势,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学习能力与理论能力发挥最优化,以掌握计算机课程的相关概念、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梅, 等.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探索与改革[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5-37.
  [2]韩菲, 张桂春.韩国职业能力开发体系改革新措施[J].职教论坛,2009(06) :58-61.
  [3]郑子儒.职业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02) :55-57.
  责任编辑谢荣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53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