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使用语文新教材的体验和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晖

  人教版《语文》包装精美,内容丰富,充满浓烈的人文和时代气息,让真正热爱语文的人找到了回归的美感。徜徉在文学的浩浩旅途,追慕大师的潇潇遗风,左手携起诗歌的雨露,右手怀抱散文的芬芳,灵动的文字是嬉戏的清风,朗朗的音律如悠远的牧笛……一如人生所有的境界,让生命回归,寻到自然。教材十分开放,较旧教材而言,它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活脱脱的师生驰骋的舞台。课程改革后,在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有如下:
  一、教师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变化。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促进学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教育。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
  国际教科文组织反复强调:21世纪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综归一点,就是要会学、会自主、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讲究教学方法,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教学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新知识,提高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2.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3.讨论探究,训练学生自主释疑的能力。4.合作学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5.制作实用有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使之成为促进教学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
  三、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
  在所有教学手段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观念的改变必然体现到教学语言中来,思想指导言行,言行是思想的外壳。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我们的教学语言有新的内涵和形式。因此,我们多用精炼隽永的语言点拨,避免罗嗦重复的语言;多用导演式的语言启发学生,少用演员式的语言,让学生“唱戏”,让“观众”把目光投向待发展学生;多用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学习,少用指令性语言让学生消极“应试”;多用商量性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少用定性语言进行评判;多用鼓励性语言扶植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少用复定性语言浇灭其思想火花。
  但是,课程改革实施到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我也时刻反思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
  (一)重语文的人文性,轻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内涵丰富,人们对其理解也有差异。我认为这里讲的人文性绝不是指脱离语言交际性的孤立存在,相反,它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层次的内蕴。从这个意义上说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语文天生就有一种人文的因素。扎扎实实抓好语言交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熏陶的过程。如果过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教学时生怕漏掉一个“双基”点,结果导致“少、慢、差、费”的情况出现。人教版语文教材应该按照实用的原则,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落实语文工具性的教与学的内容进行优化,在每个单元后面适当编排一些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指导,教师执教时会更轻松,而学生也能学得更明白。
  (二)课文内容和词语盘点不相符
  为了让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使用人教版教材,人教社小语室的同志们来到各地小学和我们一线教师一起,经常性地开展与老师们面对面的指导活动,解答我们试用教材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并听取我们的一些可行性建议。所以,每次出版的教材和前一年相比都会多少有些改动。例如大的改动有:选编的课文更精彩了;小的改动有:课文的句子和词语更准确了。但在做这些改动的同时,也有一些地方给疏忽了。例如:我在执教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第四组教材的“词语盘点”时,学生给我提出一个问题:“纷至沓来”这个词语在这组的课文中根本找不到。我们都知道“词语盘点”是让学生对这一组课文当中的一些词语做个积累,但这组课文后面的好几个词语在本组课文中找不到,这确实让我有些不相信。后来仔细检查一番之后,我才知道,有好几个词语是《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当中的。而《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已经不在这组课文当中,但编者却未在“词语盘点”中作相应的改动。这一小失误,让学生顿时对语文教科书产生了不信任的思想。不过,我们还得感谢孩子们的发现。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关注和发现,才能让我们的教材越编越好,让我们的语文教育越办越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54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