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学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尉兴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情境创设教学对于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的调动,情感和思维的参与,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的培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的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所创设的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或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背景太多、太杂,不利于学生的观察、感知、抽象和概括;还存在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情境创设的过程太长,内容堆积,要求不具体等问题。我结合自己的具体教学实践,对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提出建议。
  一、设计有效情境创设的教学艺术
  张奠宙、赵小平先生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特别谈到了数学教育中的“去数学化”倾向。他们认为: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也就是说,教育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
  1.针对时事创设情境
  师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有必要了解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对社会问题应有所思考,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联系时事,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中有关总体、样本问题时,要考察炮弹的杀伤半径,进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例子中,我采用多媒体显示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的战争画面。其中有很多美英联军轰炸伊拉克的场面,学生观看完后,流露出对入侵者的憎恨,对伊拉克人民所遭遇的战争灾难同情,体现他们对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关注。接着提出问题:如何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如何用样本的某种特性去估计总体的相应特性?在此情境下,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思考表现出了积极和主动;回答问题也有较完整的表述,最后通过讨论,学生代表做总结:要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就得通过试验收集数据,考虑到炮弹的价值性和爆炸的破坏性,应从同一批炮弹中随机抽取部分炮弹(样本)进行试验,并收集相关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到样本平均数,从而达到估计整批炮弹的杀伤半径。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能够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从部分估计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的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那么如何体现教材的潜在意义,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师若能围绕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情境创设,那么不仅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角”的概念时,我借助同学们熟悉的钟表、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如何表示角?……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时,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和近似解。例如为美化我校环境,学生活动中心前面有一块长为80米,宽为60米的矩形空地,现要在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空地的面积的1/2,请展示你的设计。此问题的参与性很强,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思考的设计思路,设计出不同的图案,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通过方案的定量化,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不是一个机械的计算,同时明确了解得到的结果必须对具体情况要有意义,即应适当选择“解”和检验“解”。通过以上问题,教师可进一步鼓励学生注意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自编数学题,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我利用设置问题创设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有的放矢、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难易适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滥用比喻,不误导牵强。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设置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迫切要求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去括号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能在10秒钟之内计算出式子1-(1-1/2)-(1/2-1/3)-(1/3-1/4)…-(1/2005-1/2006)吗?有的学生马上在练习本上演算,有的学生马上拿出了计算器,但10秒后学生还没有得到答案,这时我告诉学生要想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认真学习今天的内容——去括号,你就能在10秒钟之内口算得出结论。学生听了之后热情高涨,迫切要求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你喜欢吃拉面吗?兰州有许多拉面馆,师傅能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两头捏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根细面条。(有条件的话,教师可用课件演示给学生看。)问:(1)当拉出64根细面条时,师傅要捏合几次?(2)请你猜一猜,若捏合到第n次后可拉出多少根细面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好好学习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
  4.投身实践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既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欢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让学生投身实践,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拓展数学教学的空间,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触发感悟,求知欲得到满足,乐意投入新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社会交际及应变能力。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课堂活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把自己所带来的硬纸片,剪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另一个是非等腰三角形(即一般三角形)。各小组完成之后,我引导学生把两种三角形各自任意两边叠在一起,然后把活动过程中的结果写下来,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述。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很快就发现只有把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叠在一起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能互相重合,从而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活动中得到的性质加以证明。
  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从中获取相关资料,进行数学探索,例如:在建立函数概念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到就近市场进行鱼类、肉类、青菜类等的市场调查,要求学生:(1)调查过程中,各小组应找到各自调查目标,了解它们的市场单价,并记下至少两笔销售的数量和金额。(2)观察销售过程中,单价、数量与金额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3)整理材料,以表格形式提交给老师。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对自变量,函数的定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156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