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典润心灵 书香溢校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国清

  【摘 要】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完善自我。其中,阅读名著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尽管人们都意识到名著阅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然而,学生们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很少,课外真正经常阅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更有责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让他们在阅读中浸润心灵,启发智慧。
  【关键词】名著阅读 阅读兴趣 课堂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42-02
  
  关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里提出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建议》又接着说道:“这些要求相对于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还只是一个理想。”所以要想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教师必须进行不断地研究,长久的实践。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时期,他们需要了解社会,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这就需要阅读。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完善自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有责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让其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在阅读中浸润心灵,启发智慧。
  阅读名著是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就好像在与大师们一起携手共游。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可以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有益于学生审美品位的提升,良好语感的形成,以及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学生阅读的认识程度也不断提高。随着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名著已经开始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课堂,走进考场,使得名著阅读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但是,尽管人们都意识到名著阅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然而,学生们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很少,课外真正经常阅读的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乡镇中学的学生,这个问题更令人担忧。笔者自毕业以来一直从教于乡镇的中学,发现学生们对名著的阅读大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每次上一些名著作品的课文,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黛玉进贾府》等,给学生讲到书中一些其他的人物或者故事情节,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在此之前他们对这些故事都是很陌生的,绝大部分的同学没有阅读过有关名著。对中国四大名著了解的情况尚且如此,那对一些外国名著的了解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 造成学生阅读减少的原因
  1.缺少阅读时间
  乡镇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身心俱疲,根本无暇顾及课外名著的阅读。再者,名著通常篇幅较长,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阅读,且考试中分值不大,因而许多学生就不愿浪费时间去阅读名著。还有些学生为了缩短看名著的时间,喜欢阅读名著的缩写本。表面看来,阅读了名著,实际上只浅略了解名著的表面,并没有真正消化名著,此种阅读方式也不该提倡。
  2.缺乏阅读的兴趣
  当走进书店时,你会发现,在名著书架前看书的人并不多,且往往时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而中学生扎堆的地方主要都是一些小说。这些小说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学生通常感兴趣的就是文章的趣味和情节。而文学名著对读者的欣赏力和理解力要求较高,对于大部分文学功底还不够深厚的中学生而言,思想深刻的名著大多晦涩难懂,因而对阅读名著就失去了兴趣。使名著阅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受到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当今社会充斥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没有人愿意稳下心来慢慢品味咀嚼长篇著作,大都喜欢快餐式阅读。在“快餐文化”的漩涡中,一些青少年也跟着浮躁的风气走,不愿读长篇著作,喜欢阅读时尚文章和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这样的阅读方式缺乏根基。长此以往,令人担忧。阅读网络文章与阅读纸质版板文章阅读效果差距很大,阅读纸质版名著才能慢慢咀嚼语言、体会形象、品味意境。从现状中不难发现,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值得让人深思。
  开展名著阅读,就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与文字展开对话,感受艺术魅力,享受阅读乐趣。同时,在品读鉴赏之中,学生能够提升自我的理解与感悟,吸收名著的精华,从而在语文综合素养方面能够不断得到提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应该抓住契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心灵沉潜于文本,丰富阅读体验和收获,达到“经典润心灵,书香溢校园”的美好境界。
  二 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是教师在教学探究中努力追求的目标
  1.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解读文字背后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要在课堂上进行名著阅读的指导,就必须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安排具体课型。如名著导读课、阅读汇报课、评论赏析课等。
  第一,名著导读课。顾名思义,就是在学生进行阅读前,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名著导读讲究多元化,对于不同类型的名著可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引导。例如,在导读《三国演义》时,先给学生播放了几集《百家讲坛》中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对“三国”的讲解,易教授善于提出自己的一些新颖的见解。他的讲座角度是从“曹操”出发的,对刘备几乎不提,并且第一集就讲什么借东风,气周瑜,空城计,甚至火烧赤壁都是假的,诸葛亮不应当称为军事家等,他能为学生注入新鲜的元素。时下也有很多人对易教授的观点表示不赞成。借此,笔者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讨论自己支持谁的观点。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步入“三国”圣殿。又如,在导读《巴黎圣母院》时,笔者先给学生观看几张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斯的剧照,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几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学生兴致勃勃地猜想故事情节之后,再用精练的语言向学生呈现整本书的内容梗概。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个整体的感知,既为精品细读做好铺垫,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概括语言的能力。此外,在品读之前,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家的生平经历有所了解。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于作者的写作视角,才能更好地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

  第二,阅读汇报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汇报课旨在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提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收获,品出细腻情感,使学生品出精神内涵,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有些名著人物众多形象典型。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汇报课上分析人物形象。如阅读《水浒传》时,就让学生分组概括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宋江、武松、林冲等,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些名著意蕴深刻,如《伊索寓言》在阅读汇报课上,要求学生读后写出故事的寓意以及自己新的见解。在《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中,学生就写出如下寓意:(1)遇到困难时,不该轻言放弃;(2)尽力做某事却做不到时,可以放弃,有舍才有得。(3)要学会自我安慰。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写出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有些名著中有不少妙语佳句。如《论语》《孟子》,在这两部名著的阅读汇报课上,笔者让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其喜欢的原因。阅读汇报课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的效果。
  第三,讨论赏析课。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想学生读书收获大,就要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惑。
  在讨论赏析课上,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也可用开展辩论会的形式。例如,提问:《水浒传》中女人的地位遭遇与《红楼梦》中地位的遭遇有何不同?刘备论武艺比不上关羽、张飞,论计谋比不上诸葛亮,好像没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能让那么出色的人忠心耿耿地为他打天下呢?日本商界为什么掀起“三国演义”热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使学生阅读的活动更深入,参与更广泛,也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阅读的热情。
  2.指导学生注重课后的落实和平时的积累
  引导学生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帮助学生制订了“每天读一个章节”的读书计划,并在第二天的课上,让一个同学来简单复述下前一晚上阅读的章节中的主要故事情节。这样,即使不用每天花很多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也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同时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额外的负担,慢慢地积少成多,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大有益处。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水平好的学生,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通过名著阅读,可以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智慧渊源,汲取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将对孩子终生学习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使阅读成为学生重要的人生伴侣。
  〔责任编辑:高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12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