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延安文学对作家路遥的影响与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杰

  [摘 要] 陕西文学因其特有的风貌和受延安文学影响所生发的独有文学景观在当代文坛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坚守、农村题材的由衷喜爱,城乡交叉地带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等均体现出延安文学对以路遥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延安文学 文学积淀 农村题材 城乡交叉
  路遥凭借一部全景式的、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进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路遥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坚持,是基于对正在威胁着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表示怀疑。他认为“理论界和批评界过分夸大了当时中国此类作品的实际价值”,“理论批评界首先有责任分清什么是创造,什么是模仿甚至变相照抄,然后才可能估价其真正的成绩”。路遥直言不讳的这番话,是对当时正处于潮头浪尖上的先锋小说以毫不留情的一击。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众多作品都是从现实的社会背景出发,描写城市交叉地带人物的各种复杂心理,并在作品中恰如其分地注入现代意识,这种对自己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不断实践,为我们再现着现实生活的人生百态。
  路遥的农村题材小说
  作为一个生长在黄土高原的农民的儿子,路遥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乡土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乡土意味。《在困难的日子》中的马建强,有着路遥的影子,更有着路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1](P85)当他载着乡亲们的希望与厚爱,背着“百家姓粮”进城上学的时候,首先出现在他意识中的不是如何的用功学习,而是这片黄土地赐予他的土地精神与博爱,黄土地之魂附着在他身上,他的胸中炽热的燃烧着。这种最无私、最真诚的奉献与牺牲精神感染着黄土地的代代子孙。
  路遥作品的共性是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苦涩同农村家庭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感情融会到人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中。通过展示这种复杂的人情世故,可以窥视出路遥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内涵的独到理解,这一点在《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现城乡交叉地带的典型人物
  作为一个在自己的现实主义道路上行走的孤独者,作家从始至终都践行着自己的创作风格。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孩子,由于从小就对古老守旧的乡村生活十分熟悉,其作品的主旋律就是在对农村贫困生活的展现中表现出对生活状况的忧虑,以及表现农村中小知识分子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对城市文明的向往。这种路遥式的旋律从《人生》开始,延续到《在困难的日子里》,在《平凡的世界》中有更清晰深刻的表达与贯穿。
  城乡交叉地带是路遥的窗口和天空,在这儿,路遥通过这种特定的时空环境打开了新一代陕北高原的农村和农民的画卷,展现了一个全新的黄土文化,提出了对中国当代农民的历史命运的新思考,表达了对黄土文明的新理解。在这片天空中,路遥有力地塑造了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马建强等艺术典型,体现了他独到的人生思考。
  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容
  路遥的创作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读者意识”,他心目中的“读者”,不是少数的知识分子,而是普通的人民大众。[2](P105)他始终认为,文学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他坚持使自己的写作“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是直接面对读者”。[3](11)路遥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历史时代的产物,在《平凡的世界》中,他选择黄土高原这个贫穷落后的环境为背景,他以一个记录者的身份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进行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描写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写出了黄土高原人民个体和群体的命运。通过这些历历在目的社会长卷,我们看到无论是高加林生活的那个社会,还是孙家兄弟拼搏的那个社会,都是一个充满苦难的社会。沉重的民族苦难和历史苦难最后凝结为实实在在的一日三餐,人们为了生存而奔波,奋斗,贫困成为压在人们心头的巨大阴影。
  可以说,路遥小说的现实主义的焦点在于对人生的真实写照。即使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也都顺应并符合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不难看出,《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迹。作者揭示了现实社会对年轻人爱情的种种制约因素,畸形的社会心理也扭曲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合理的人性和自我意识任凭风吹雨打都无法得到保护,最终只能成为时代遗留糟粕与社会观念的牺牲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作家应该为人民写作,按照这个原则,文学应该为以工农兵为代表的社会基层群体写作。路遥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默默坚持的为劳动人民写,为受苦受难的人民写的写作原则,并且认为文学不仅要反映大众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而且要满足他们审美的需求。路遥说过:“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的命运尤为关注。从感情上来说,广大的‘农村人’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们也就能出自真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痛苦。”[4](P376)
  而如今,人们不断地品味路遥,纪念路遥,不正好说明了像路遥这样的为人民写作的精神值得传承吗?他的现实主义创作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正当其时。这是路遥和他的作品成功之处,也是其作品的文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一夫.民间立场与弱势群体代言人[J].延安大学学报,2003(1).
  [2]贺智力,徐彤.路遥的读者意识[J].榆林学院学报,2004(4).
  [3]路遥.路遥文集(第2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4]路遥.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A].路遥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陕西西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48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