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政校分开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重构与转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教育家治校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重构办学理念并将之转化为办学行为。重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着力点在于明晰高职院校的使命与目标,调整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主体,确立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方及其责任。推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转化的举措包括变革组织和制度,构建现代管理模式,构建开放性权力体系,健全学生和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政校分开
  [作者简介]周劲松(1969-),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评建办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刘继平(1953-),男,河北大名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湖南长沙410208)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1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八条明确指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在社会呼吁和政府空前支持教育家治校的大背景下,重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并将之转化为办学行为,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内涵
  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发展远景的指导原则,是学校的最高领导原则,是对学校精神、使命、宗旨和价值观等基本发展思路的概括性表达。办学理念犹如办学的灵魂,是一个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而具体的办学目标、任务、体制机制等,作为办学理念的载体,是办学理念的延伸,承担着实现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重任。高职院校的办学需要独具特色的理念来引领,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获得有效的支撑。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作为一种精神标志,表征着高职院校的理想意愿、目标追求和社会责任。独特的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源头和基础,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行为准则的基本价值取向,引导着高职院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阐释“办怎么样的高职院校”和“怎样办好高职院校”的理性精神。
  二、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重构(一)明晰高职院校的使命与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有别于经济、政治机构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机构,既是精神高地,又是人才渊薮。基于其组织的内在规定性,高职院校担负起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崇高使命。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内在属性,并通过“实践性”和“开放性”予以展现。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是“人人成才”的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教育。高职院校的组织目标在于培养一流的学生,汇聚一流的教师,形成一流的管理,建成一流的资源,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
  1.一流的学生。毕业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产成品,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特征,是自身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一流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的基础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一流的学生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精湛的职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品格;(2)职业领域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
  2.一流的教师。教师是高职院校产成品的生产者,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主体。一流教师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个体具有追求卓越的师德境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教、学、做合一的本领;(2)教师团队具有“双师”结构和合适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以及学缘结构。
  3.一流的管理。管理是引导和维系高职院校有序运行的保证,一流的管理体现为:(1)高效率。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和持久维持,组织内部高效运转。(2)能自我调适。办学行为和制度体系能动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内部缺陷得到实时修复。(3)以质量改进为主导。内部机构和人员、工作程序和措施均以质量提升为导向,形成闭环控制的质量生成和改进体系。
  4.一流的资源。办学资源是高职院校办学使命实现的基础性支撑,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先决条件。一流的资源包括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技术先进的实训实习设备、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和其他教学资源等。
  5.一流的社会服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责任。一流的社会服务体现在高职院校能适应行业企业和市场的变化,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和产品研发服务,并为社会提供终身教育的资源和服务。
  (二)调整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主体
  高职院校使命与办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基本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状态的重要标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进行定期评估,是对其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的及时监测,是规范高职院校办学行为的有效手段,更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获取高职教育发展状态信息并据此改善高职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将评估工作作为评价高职院校的唯一依据并据此干涉高职院校的自主办学,不但本末倒置,而且会束缚高职院校的发展创新,甚至成为高职院校自我完善的不良扰动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应该是社会,应该是高职院校服务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具体来说,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生成与提高系统“两头在外”。高职院校市场信息跟踪系统、教育质量比较系统联系着社会和企业,质量比较信息取自于市场和用人单位,教育质量输出的接口也在组织(高职院校)外部,质量提高系统通过教育质量改进系统的运行将执行指令输送给质量生成系统和质量维持系统,进而推进组织(高职院校)的质量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价主体必然是企业和社会。
  2.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如果说普通本科院校还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其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的话,高职院校则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行业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0年国家教委批准13所职业大学,到1991年“三改一补”发展高职教育的整体推进,可以明显看出,高职教育是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举办的,其定位也是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3.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人才、发现知识、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必然使命,学生满意、家长放心、企业欢迎、社会认可是高职院校的最高追求。因此,衡量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及其实现程度的就应该是学生、家长、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或成员。换言之,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开放的评价体系,培养兼容并蓄的品质,形成大众化和人本化的价值体系。
  (三)确立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方及其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组织追求的应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主体的利益,因此,组织的决策必须要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高职院校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政府、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都是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
  1.政府——确定型潜在利益相关者。政府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所有者,是其发展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和合法性毋庸置疑,自然成为高职院校诸多利益相关者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政府关注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并通过立法、行政、经费资助等手段来影响其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政府同时拥有影响力、合法性和紧迫性三种属性,对高职院校具有引导方向、确立地位、收获回报(人才、科研等)的“确定性”地位,并确保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博弈的基本平衡。
  2.学生——自主型核心利益相关者。学生是高职院校存在的理由,是理所当然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学生接受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素质提升和技能提高,从而获取事业成功的积累,因此,学生的利益诉求应该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决策的重要参照。但是,目前学生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要求并没有那么迫切,而且他们缺乏实质性的影响力,也不存在影响的紧迫性,所以只能成为高职院校组织中的自主型核心利益相关者。
  3.企业——确定型直接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是衡量其适应性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培训的技术人员以及提供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应用技术成果是以企业为顾客方的。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否合格,也只能由企业(用人单位)来评价。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产出的使用者和服务对象,企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具有当然的合法性和强烈的紧迫性。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高职教育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企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不断强化,参与甚至主导高职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地位也由依赖型直接利益相关者过渡到确定型直接利益相关者。
  4.学生家长——依赖型间接利益相关者。学生家长是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购买方,而且是预付费的购买方,其投资行为具有追求近期和长期回报的期望,成为影响教育服务交易的重要因素。家长的诉求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知识、技能的提升程度和毕业后就业的优劣,并不对高职院校办学行为与取向构成直接的影响。但是,学生家长的评价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高职院校的规模发展,其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预期判断成为间接影响高职院校发展走向的最大因素。
  5.行业——伴生型潜在利益相关者。行业(包括行业组织)是高职院校产成品的间接消费者,行业通过企业的直接消费行为而获取整个行业的质量实现与改进。行业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影响和紧迫的诉求,但对高职院校的直接需求动力不足,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因此,行业属于伴生型潜在利益相关者。
  6.教师——确定型直接利益相关者。教师是维系和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力量,是高职院校办学行为的执行者。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一方面执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任务,并通过完成岗位职责来获取收入,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教师是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群体,对高职院校的组织运行有建议、咨询和参与的意愿,并对高职院校的决策行为和具体项目运行施加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是高职院校组织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三、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转化(一)简政放权,变革组织和制度
  从国家层面上说,教育部门必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激发高职院校的活力,促进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成长。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明确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组织的职权,健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要明晰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动态并行联动机制,使各部门由竞争走向合作;要强力推进院系二级管理,逐渐将管理重心下移。
  (二)构建现代管理模式
  要引入企业经营理念,建立人人参与、校企共享、以服务为宗旨的管理模式,主动为教师、学生和企业提供服务。构建“学生前台、教师后台,教师前台、领导后台”的管理模式,要优化各部门的职能,实现领导由管理者到服务者,教师由主导者到指导者、学生由应试者到创造者的角色转变,形成教育服务型校园;要按照功能重组的原则,重构以“管事”为中心和目标指向的组织机构,提高高职院校管理的敏锐性;要以响应服务对象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原则,以学生培养过程的服务需求和合作企业的需求为标准来确立部门职责,即以下游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组织上游的管理。
  (三)构建开放性权力体系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其办学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应考虑将行业、企业、学生等元素引入权力体系,通过引入新力量,培育原有力量,增加权力体系的开放性,使高职院校能灵活、主动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是要提高教代会在学校决策中的地位,扩大教职工在学校权力体系中的话语权。二是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学生权利意识。三是要充分保障学术权自由。学术权力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标志。一方面,要设立一个对外的屏障,确保自身的独立自主,并将外部的权威化解在非学术的领域之内,以学术自治来为学术自由作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学术委员会,形成与决策机制及校长负责的行政执行机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权力制衡格局。学术委员会还应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带头人参与学校的学术治理活动。在当前教授委员会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的背景下,可以通过设置学术委员会暨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人事师资工作教授咨询委员会、教学科研工作教授咨询委员会、财经工作教授咨询委员会等专门组织来完善学校的决策与管理。
  (四)健全学生和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教师和学生是高职院校办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应当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意志,形成民主性的组织架构。教代会和学生社团,体现了大学自治和民主参与的原则,但这远远不够,还应赋予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和监督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参与推荐学校行政领导”等职能,还应实施系部二级教职工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当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应当有救济机制,如申诉、控告、检举等。组织架构中,可以设有专门的裁决和诉讼性质的审判机构,对各种侵权行为进行处罚,予以纠正。
  (五)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校企合作可以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机制的创新,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凸显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的生产不再是“小而全”的模式,而是社会分工协作的“大生产”模式。按照先进的“敏捷制造”思想,企业间只有通过资源集成的手段,才能形成快速响应市场的社会化制造体系并赢得竞争。“外包”“外协”已成为企业扩张的基本手段,高职院校和企业也只有加强彼此的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为此,高职院校要坚持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李文博.示范院校核心办学理念的特征分析与启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2]宋国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定位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3]郅庭瑾.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与人才理念[J].知识经济,2011(4).
  [4]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
  [5]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科学,1994(10).
  [6]张楚廷.大学的特色是什么[J].现代大学教育,200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61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