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名师答疑看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懿芝

  我于2010年5月参加全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结束恰逢《小学数学研究》杂志社举办“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观摩”活动,我有机会走进名师课堂倾听精彩的数学课。
  期间,我一共听了陈庆宪、朱国荣等6位名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名师的课上得怎么好,而是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课后答老师问给我的启示。我记得吴老师与她带来的两位徒弟同台竞技,朱民老师上的是《数字编码》,刘鹏老师带来的是《搭配问题》的说课,她本人教学《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课例结束后,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答老师问的活动,会场千余个座位座无虚席,老师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些提得很尖锐,但吴老师却妙语连珠,解开了一个个疑团。
  从吴老师对老师问题的回应,我觉得课堂教学没有完美,只有完善;课堂不要刻板,要灵动。下面回放几组镜头来悟解。
  镜头一
  吴老师从猴兄弟俩摘桃的情境图入手,创设了一个智慧人前后看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并采用辩论纠错、画图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轻松掌握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课后,一女老师直言不讳地问吴老师:“吴老师,您好,我来自南昌,听了您讲的课,我有一些困惑。您在课中采用了辩论的方法,我想问,北京是不是都像今天的现场这样30人一班,我曾经教过一个班人数多到89,怎么才能保证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首先感谢这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带来的问题,北京一个班的学生数控制在50以内,不知江西对每个班的学生数控制在多少。我向这位曾经教过89人一班的女老师致敬,你想想这么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教着这么多学生,每天还要改作业,怎么不叫人心疼。碰到这种情况,采用辩论法确实很难照顾不到全面,那就采取讲授法呗,能用讲授法教会学生学习的老师更厉害。”面对这样的问题,吴老师似乎早有准备,言外之意是只要能把学生教会,不管你用什么教法,都不过时。
  针对这一问题,吴老师还指明了操作的方法,她说:“面对人数多的课堂也不是不可以用辩论法,但得有个过程让学生适应。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次开展讨论,教师应侧重关注一个小组并参与其中,这样若干次就把每个小组的组员学习情况都摸透了,对今后开展讨论式教学心中就有数了。”
  吴老师这一席话让我悟出了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不可用,教学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这样就能使自己的课堂成熟起来,做到游刃有余。
  镜头二
  吴老师的课我是第二次听,她上课时学生不拘谨,学生敢言、善言,所以总是能生成许多意外。她上《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课所有的板书都是学生完成的,因此就有老师质疑:“吴老师,久仰您的大名,在这之前,我已从网上看过您的诸多视频教程,觉得您上课很有感染力。今天您上的这堂课让我亲眼目睹了大师的教学风采,我有个疑问,今天您上课没有板书,是不是以后上公开课和竞赛课可以不要讲究板书?”
  “我没有板书,可是我的学生板书了,虽然不是很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到了学习中,孩子们学得很快乐。板书不一定要老师写,板书也不一定要写在黑板上,能把板书写在学生的心中才是最有效的板书。”
  大多时候,我们设计板书总是为了板书而板书,往往忽视了板书的学习效应。吴老师对板书的简短诠释,提醒我的不仅是如何对待板书,还让我真真切切感悟到课堂不要规范得太多,不要刻板成方,课堂是灵动的,要尽可能多让学生参与,师生融为一体了课堂才有戏,教学才有生命活力。
  镜头三
  刘鹏老师的《搭配问题》的说课,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她从教材入手对“两种饮料、三种点心从中选2种,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知识做了课前调查,发现有93.3%的学生已经会做这一类题了,竟然有5名学生能用2×3=6列式算。开始刘老师心里很高兴,当刘老师问学生:“你用的是怎样的思考方法呢?”,学生没有回答,当继续问:“你是怎么知道用乘法算式来解答的?”学生的回答是:(1)爸爸教的。(2)课外辅导班学的。再问:“为什么这么列式?”学生都摇摇头。就是这样一个课前调研,让刘老师的说课在“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性知识”这一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凸显了有效教学就是把握数学本质加研究学生的位置。但台下来自全省各县市的千余名教师代表中有沉不住气的,主要针对的还是关于说课前的课前调研。
  “吴老师,您好,我刚才听了刘鹏老师关于《搭配问题》的说课,由于经过课前调研,刘老师的说课才言之有物,有理有据,使我茅塞顿开。但是,我们这是说课,是不会提供课前调研的机会的,我想请教吴老师,怎样说好不能进行课前调研的课?”一位参加过说课竞赛的老师站起来向吴老师发问。
  吴老师回复此问的原话我记不大清楚,大概意思是各个地方对于说课的要求不同,说课教师要适应不同的要求,平时教学要稳扎,要注意积累教学经验,才能预见到学生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说课具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这样的说课才能有感染力。
  我撷取这样三个镜头,是想提醒自己,成功没有定论,教学也是如此,关键是要本真,要让课堂回归朴实。教学中不刻意模仿,信奉名师;也不极力抵触,我行我素。一句话,课堂上学生是灵动的,老师教学也应该是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灵动,就应该给课堂赋予生命,当然这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探究的过程。
  (作者单位 江西省铜鼓县第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69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