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如何有机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健

  一.参透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的深刻内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指的是阅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不再把文本看作无生命的存在,而是看作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双方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双方视界更大融合,从而不断产生新意义的过程。一言以蔽之:与文本对话,不再把文本看作是僵化的材料,而是赋予文本以生命;不再把文本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新意义创造的过程;教师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而应成为同等的对话者。也就是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与文本进行交流。而通过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理解一个文本,理解作者与要表述的意义,就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社会状况有一个更深刻地理解。要理解一个文本,就必须重新构造这种原始境遇,重建原声世界,使学生在这一世界中,与文本展开对话,以便重构作品的原始世界和准确地把握作者写作文本的含义。当然,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实际已包含两种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但是,受传统的阅读教学的影响,教师在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中会面临一些问题,使与文本对话不能有效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创建新的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所渗透的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新世纪高中语文教学迸射出的一道绚丽夺目的光芒。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寻找有效途径来组织、生成、完善“师生”“生本”对话,探究并确立与文本对话的显效机制,这是摆在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面前尤需长期探研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在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学校的语文教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要求语文教师务必树立和构建新型的师生观;在教学的具体操作方面,要求语文教师大胆尝试,优化教材,选择阅读的文本应具有开放性,重视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教师授课尽可能地使用描述性语言等等。
  二.充分预设“生本”对话情景,搭建文本阅读的和谐平台
  对话情景的预设是指教师在与文本的先期对话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路线。这种预设主要是对对话资源的盘点和促生。对话资源有外部资源,比如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在当时的生存状态,课堂位区的选择(电化教室等),教学手段的运用(一般的音响设备还是多媒体),学生接受层次等等。也有内部资源,比如文本阐发的道理,主人公的最终命运,文本的抒情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直接的或间接的),学生情墒的区域(高、中、低)等。这些对话资源需要了解、盘查、点清,只有对这些资源了然于心,才能有效设计对话路线图,并使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在对对话资源的盘点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对资源的调遣作调整,要删冗去繁,除旧布新,有的还要促生、放大。经过这样的准备,就可以设计对话路线图了。预设的对话路线图在实际运用时会碰到障碍,会时不时地偏上岔道,这时就需要调控。有老师说学生对话时老师不要干涉,让学生尽兴发挥,只要学生有收获就行,我们不敢苟同。所以,在对话进行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不断修正自己的预设路线图,以保证对话正常进行和获取最大效果。
  为了能使预设有较高的利用率,教师必须放胆收集资源,小心选用资源,做到多而不杂,用而不乱,线索明晰,轻重得当。尽力为学生架起一座便于与文本交流沟通的桥梁,使之在文本的基础上去想象,去联想,去创造;全力搭建文本阅读的和谐平台,使之走进文本并走出文本,在阅读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创造新课标下写作训练新模式
  写作训练如何与文本有机结合,根据文本的推进有序而系统地展开,我们曾做过许多探索与尝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话题作文”确立为中学写作的主要形式后,文本与写作训练更是水油分离,很难体现文本的启发性、指导性、典范性的作用。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眼前一亮,我们觉得写作训练完全可以与教材的推进齐步走,也就是说新教材与写作训练可以携手共进。
  我们知道新教材编写特点是以“话题”划分单元,同一单元文本与文体交叉,内容集中。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围绕这个话题共有必读两篇——《劝学》《师说》,选读——《谈读书》。其中有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有深入浅出精辟透彻的阐述,有热忱的鼓励,有奥妙的揭示,有心得经验的畅谈……这些都紧紧围绕话题,让学生从名人名家的著述中汲取营养,培养和浇灌自己的智慧之花,让其开得绚丽灿烂。再如第三单元“走进自然怀抱”,有散文有诗歌。古今中外,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洋溢着盎然春意、跃动着生命的灵性的瑰丽而神奇的自然画卷。让学生徜徉其中仔细品味,通过观照自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然意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他单元莫不紧紧围绕单元话题组织文本。
  这种编写的特点不正和话题写作训练相吻合吗?不正有利于写作训练与文本步调一致和谐共进吗?我们想写作训练也应该以文本为本、以文本的话题为本。这样写作训练不再是游兵散勇,而是有了依托、有了本源;写作训练不再是随意的,而是有序的、系统的。更重要的是文本所闪烁的精神光芒、思想内容及结构形式、布局谋篇,不正是写此类话题的极好样本与范例吗?可能有人说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路、限制其思想。我们认为文本的多元解读及开放性、选择性,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改革,积极创新。
  经过深入思考和多次论证,我们开始了以文本带写作、以文本促写作、以文本规范写作的尝试,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学生反映最强烈的是有话说,有事写,有情抒,不再无从下笔;老师们高兴的是学生的文章不再空洞无物,不再干巴枯燥,不再文体不分。
  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具体操作的:
  (一)以本为本,扩大阅读量
  教材中每一单元,除了正常的学习外,我们还指导学生学习读本中相应的文章,我们自己也围绕单元话题,编选部分不同文体的精美的文章,加上我们教师的点评,印发给学生,使学生对此话题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拓展其视野,活跃其思维。
  (二)写心得感受
  针对以上的阅读学习,我们还让学生定时定期写心得感受,其实就是简评和读后感。内容较杂,可对形式技巧、布局谋篇进行分析赏鉴,也可对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等等。学是为了用,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会赏析也就为自己写好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确定训练话题
  读是为了写。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针对已学的文本、已读过的其他文章,根据写作教学计划,每人选多个话题,然后讨论,做到优中取精,最后确定几个话题让学生练。
  (四)选取“典型”,剖析讲解
  对学生作文批改后,我们选取一定量的“典型”文章,印发给学生,其中有成功的范文,有失败之作,并且文体各异。在讲评课上对这些“典型”一一分析讲解,并组织讨论,寻优点找毛病,使学生真正明白应该怎么写,怎样写好怎样写不好。
  (五)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讲评课后,我们针对上次学生作业情况,再布置同类话题让学生训练,进一步巩固强化,最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王健,语文教师,现居山东即墨。责任编校:王 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97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