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动形象——数学课应把握的关键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节辉

  从激发兴趣入手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关键。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区别对待,不存在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统一的范式。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抓住“生动”和“形象”两个要点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让数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发展了数学,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实践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研究数学的能力。
  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以下几种常见的量:元、角、分;厘米、分米、米;克、千克;时、分、秒。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把这些常见量作为一种纯粹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将不利于学生对常见量的理解和掌握,因为教材的编写离学生生活较远,书面语言、数学术语较多,这就加大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况且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智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加之没有接触生活知识,学生对这些常见量的理解掌握困难较大。因此在教这些常见量的时候,要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相关的教学知识,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走进生活,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实践、操作、体验。在教学元、角、分这部分内容时,课前可以布置以下几个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完成:
  (1)每学期开学时,你交了多少钱?
  (2)一本语文书多少钱?一本数学书多少钱?一本英语书多少钱?
  (3)买一个书包、一只铅笔、一个橡皮擦、一本作业本、一个文具盒分别用多少钱?
  (4)你身上穿的衣服、裤子、鞋子分别用了多少钱?
  (5)到商店调查一下生活用品(如盐,味精、矿泉水、肥皂、洗衣粉等)的单价是多少?
  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可以让全班同学称体重,用千克作单位记下自己的体重,回家将自己的体重告诉父母。课堂上,分别叫学生上讲台称书包、书、文具盒、铅笔等的重量,并以斤、公斤、克、千克为单位记在黑板上。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看到、听到了斤、公斤、克、千克这些单位。最后叫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生活用品大约1公斤、1千克、500克、50克重。比较5克铁与5克棉花谁重些?
  数学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生活,所以,只有将它与生活紧密结合,才会让数学化枯燥为有趣,易于理解。小学数学的很多内容也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善于应用这些原型教学,就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把单位“1”的学习和买菠萝、买甘蔗的事联系起来,学生很感兴趣,街上卖菠萝、卖甘蔗的商人,都把一个菠萝、一根甘蔗平均分成几份,一份一份地卖,学生从中体会了单位“1”和分数的产生过程。数学生活化,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和谐统一,使原先感觉较模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生活中确实处处都是数学。因此,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典型例子,并且让学生产生一种“数学就在身边”的感觉,从而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这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如何选取典型的例子,是需要用心的。好的例子能让学生兴致勃勃,聚精会神,沉浸到数学的殿堂中去。如: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带领学生测一测,算一算他们学习的教室、学校的花圃、沙坑和球场的面积和周长,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动促思,让学生“在动中学、无负担中学”。整节课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法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十分显著。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计算:“我家建新房,我想在房子的后面建一个长方体鱼池,我让你帮我亲手去设计去测量长宽高,然后自己去调查一车拖拉机能拖多少土,请你帮我算一算,需要拉几车?”又如在教学“利息与利率”时,把学生们带到银行去,亲自去感受存款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教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利息”、“利率”等数学概念。
  总之,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二、数学教学多媒体化,让数学形象起来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学生就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如果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客厅平面图的各种分割及添补方法的动画过程,当学生每介绍一种他的分割或添补方法时就将动画过程演示给大家看,这样灵动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其他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发散他们的思维,后面的课堂学生们举一反三地想出更多与众不同的方法,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将个体智慧转化为群体智慧,实现智力互补,及时直观地传递教学信息,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演示活动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从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入手,在屏幕上显现学生熟悉的的卡通形象——喜洋洋与灰太狼,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喜洋洋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的自行车,灰太狼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自行车)的情境。先让学生想一想,哪种自行车的速度快?为什么?接着展示课件,结果表明,灰太狼虽然力气大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翻倒在地,而喜洋洋力气小却冲在了前面。这个课件生动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的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课件出示喜洋洋与灰太狼赛跑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要求喜洋洋所走路程,实际是求圆的什么?让学生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学生被生动的形象和新奇的情节深深吸引,兴趣盎然进入学习情境,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又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通过让学生看课件演示知道用绳子缠绕或滚动法可以量出圆的周长,紧接着又出示了地球的图片,让学生想想看能否用刚才的方法量出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这显然是无法操作的,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评价,使学生辩证地感受到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因为这样的矛盾,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二年级下册创设“买鲜花”的问题情境中,在课件中设计一个“笑笑鲜花店”(店中有一玫瑰5元1枝,菊花每束4技、每束8元,康乃馨每束8枝、每束24元,百合4元1枝),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模拟与实际生活相一致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在买花和卖花的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并掌握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一个环节——“三八节”为妈妈选购一束花,价格不超过30元,再让学生在课件的模拟花店中自由配花。这道开放性问题,使数学融入了生活,学生在合作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责任编辑:闽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19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