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卉

  幼儿园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一步的好坏关系到孩子一生的优劣成败。因此,幼教工作对孩子的一生发展极其重要。而幼儿的保育工作,更是幼教工作的重之中重,有举足重轻的作用。俗话讲:“三岁小孩硬过铁。”“孩子脸,六月天,说变就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此三句俗语,我想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经验,谈谈如何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
  一、“三岁小孩硬过铁”。其之意是讲三岁左右的小孩的生活习性、行为习性、个人秉性固执倔强,很难改变。那么,我们如何针对这些孩子的不良现象,开展有效的幼儿保育工作呢?顾名思义,保育,保育,就是要保养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生活、语言、行为习惯的引导教育。我认为,对刚进园的孩子,特别是幼儿小班2-4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语言、行为习惯就像泥打的坯子,虽有形但未定形。也就是说孩子的生活、语言、行为习性在家庭几年生长中已初步形成,加上父母、爷爷奶奶、七姑八姨的呵护、疼爱、娇纵,孩子大多一般养成了我行我素、唯独尊的脾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不顺从就哭就闹,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架势。这些都是刚进园时大多数孩子常常碰见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怎样才能进行有效地引导孩子步入良好的集体生活、语言、行为习惯呢?禁止命令?无效!呵护说好话?效果不大!训责发骂?过于暴力!恫吓?绝对不行!我摸索出两种办法很奏效。一是树“头”示范。二是带“头”引导。树“头”示范,就是在班上几十个孩子中选出四五个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孩子来当榜样。老师将这些有着良好的生活、语言、行为习惯榜样的孩子时时进行表扬,“现炒现卖”进行榜样示范,让这些榜样孩子引领其他孩子的良好习惯。当然,最辛苦的还是我们的保育员,既要当教练员,又要当裁判员,不断地矫正,不断地引领,不断地示范,日积月累,悄悄地、慢慢地引导孩子们适应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语言、行为习惯,为中、大班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生活、学习基础。带“头”引导,就是指孩子的兴趣点、注意点容易消失。尽管多听话、多乖的孩子,兴趣点、注意点也极容易发生改变。有时一吵多吵,一哭多哭的现象多有发生。因为孩子毕竟几岁大,要让他们有自觉性,简直是天方夜谭。出现这种情况,保育员就要扮演角色了。保育员要把自己当作孩子,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口中要不停地唠唠叨叨:“我是小白兔,我哭够了,我不哭了!我要笑了!我是小黑熊,我哭够了,我不哭了。我要笑了!”就此循环往复,慢慢地转变吵闹、哭叫的场面,尽量让孩子们回到安静、欢乐的集体氛围中去;慢慢地改变孩子不良的生活、卫生、语言、行为习惯,尽量感化孩子,让“铁”融化,让“三岁小孩硬过铁”的秉性向良好的秉性转变,让孩子迈出人生中最优秀最漂亮最坚实的一步。
  二、“孩子脸,六月天,说变就变。”其意指刚刚阳光灿烂,笑意盈盈,瞬间,阴云密布,哭声阵阵,泪水连连,笑声哭声响一片,犹如一场没有指挥的交响曲。实际讲孩子幼小心理、性情特点及一切行为习惯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这是孩子最显著的生理性情特点,也是可塑之处。比如,我保育的小班有30名幼儿,就像30个钢琴键,如果弹错了其中一个健,其他29个键就很难协配。班上有的小男孩,今年三岁半,吃喝拉撒睡样样都会,基本上适应学园里的作息制度,很听话,但就是有一样不好,感情依赖性很强,一般几个小时后就吵着要妈妈。这一招可不容易应付。因为我面对的不光光是一个孩子,而是一大群孩子,如果任凭他要妈妈要妈妈不停地吵闹,势必让班上乱成一窝蜂不可。怎么办?用什么办法快速解决掉?我曾经尝试过许多种办法,其中,我认为感情转移法效果最好。简单地讲,就是要从孩子要妈妈的话题移开,让孩子做他平时最喜欢的事情。这个男孩平时喜欢摆弄折纸,折来折去,百玩不厌。总而言之,幼儿保育工作是一项又累又脏又苦但又充满机智的活儿,如果不用心,不尽心,不耐心,不诚心,不热心,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我对这项工作充满了情爱,充满了乐观。我以不变应万变之巧法来面对孩子们的六月天。
  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本意是讲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三岁左右时就能看出来;孩子能否有所作为,七岁左右时也能看出来。我主要谈前者。幼儿园这段时间,对孩子的生活、身心健康、语言、行为习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孩子在三岁左右这个年龄段,不注意引导、教育,对孩子的今后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非常注意对孩子的保育工作。 首先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饭前饭后要洗手,小便大便要洗手,睡觉不尿床等习惯的教化。其次,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修养。比如,教孩子学会“老师好”“叔叔阿姨好”“同学好”“爸妈好”“谢谢”等礼貌用语;再次就是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按先后坐好,同伴跌倒拉一把等教育。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这个重要年龄段,必须要用心去引化、教导,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语言、行为习惯,为将来健康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28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