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洪霜 何瑞麟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尤其是要加大对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要素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弘扬。这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简介]于洪霜(1979-),女,辽宁丹东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何瑞麟(1940-),男,广东广州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东广州51066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45-01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其目标就是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这一要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道德要求。所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广度和深度。
  一、加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思想观念的发展趋势其负面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一些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享乐拜金思想严重、是非观念混乱、诚信意识淡薄、审美情趣低俗等问题。尤其是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他们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较为富裕的时代,如忽视对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长此下去,将导致本民族文化的灭亡,最终导致本民族的衰落。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没有理想信念,对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知道的较少,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仁、义、礼、智、信”的了解非常肤浅。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里的渗透,加强在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刻不容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内容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弘扬仁义礼智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将仁义礼智信加以现代化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在思政课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加强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教化,强调道德自觉和追求理想人格。孔子崇尚“仁爱”,孟子主张“性善”,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提出“和为贵”,这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对于个人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塑造、社会和谐的构建都具有普遍长久的价值和意义。“仁者爱人”的“仁”,“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义”,“不学礼,无以立”的“礼”,“是非之心,智也”的“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信”,贯穿于中华伦理道德的发展过程中,构筑了中华伦理道德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因素。这些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要求和标准都是一致的,更应该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因素,贯穿于中华伦理道德文化的发展中,熔铸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元素,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之根。正确认识并弘扬仁义礼智信是正确认识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弘扬它,有利于激发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弘扬它,有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复苏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与发扬。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本身,更是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所以,仁义礼智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矛盾的精神化解剂,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催化剂。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形式
  1.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目前高校的思政政治理论课体系中,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廉洁修身”六门课程,且上述课程为本科层次的必修课程,而高职高专层次的则不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建设可以增设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选修课程,通过学分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喜爱和学习诉求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可以开设“论语”“弟子规”“道德经”“荀子”等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国学课程,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
  2.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独具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思想文化体系。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也是具有强大内部凝聚力的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精神和道德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内化及人格完善。根据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在教学内容中应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重点结合内容,落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国家、民族利益及“仁爱”的人际和谐,注重道德践履的修身养性,突出传统美德在现实社会价值中经世致用的精神。
  3.利用实践教学,全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对学生往往起到的是“知”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做到知行统一,就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教育效果。因此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理论课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同时,应该广泛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结合我国传统节日、爱国纪念日等具有传统文化纪念及传承的事件,以及社会公益活动,构建学生的实践参与机制。以“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为目标,全面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践行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科学正确的思想态度与道德精神,并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就如同我们的肤色一样不能轻易改变,它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决不能轻易抛弃几千年的文化。尤其是那些汲取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更应该在新时期给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国灿烂的文化在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它对中国历史前进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信。这更能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性”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杨能山.传统道德思想及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船山学刊,2008(2).
  [4]王晓华.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33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