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级“非正式群体”成因与引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敏

  班级中的小团体,是小学生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对于学生社会交往的技能、锻炼实际活动能力具有一定影响。小团体普遍存在于班级中,每40人左右的班中有8~10个,50人左右的班中有10~12个,60人左右的班中有11~13个。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小团体数也就越多。班级中的小团体规模以2~3人为最多(占68%),4人规模的小团体占18%左右,5~6人及以上的小团体在小学高年级才出现。班级中的小团体以同性别为主,占总数的97%,高年级有少量5~6人规模的男女混合型小团体。
  一、学生“小团体主义”的概念界定
  “学生小团体主义”即学生中的“小团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很多学生都会属于某个小团体,社会学称之为“非正式群体”。小团体从共同的利益、需要出发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矩,与成员内在需求比较融合,对每个成员的指导和调节作用甚至比正式群体的强制规定更大;领袖人物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可以左右小团体内同学的言行,而其他同学会无条件地愿意接受其指挥和安排。城郊学生由于地域特殊,会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学生“小团体”成因
  1、共同地域 中国传统封建宗教思想,家庭、宗族观点会让同乡、同村学生很自然地、自觉地相处在一起。相同姓氏,共同上下学,共同的生活习惯,成长经历,让学生逐渐增加感情,都会让学生形成团体。
  2、哥们义气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家长、影视剧的影响,在骨子里会意气用事,拜把子、结兄弟、结姊妹等哥们义气逐渐形成。哥们义气是一种狭隘的小团体意识,只要是朋友就有求必应,不分青红皂白,不计一切后果,为小圈子的利益,为了某个人的利益,有时甚至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大动干戈,互不相让,结果既害别人,又害自己。
  3、情趣相近 有共同爱好学生课余时间一起探讨、玩耍,接触自然较多些。成员以个人的喜爱、兴趣、依恋需要等心理相容为基础,维系的力量来自成员间情趣、利益的一致,或爱好、志向、个性、思想等的相似和相容,所以情感维系和心理凝聚力较强;群体组合随着个人的喜好而变化,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领袖人物是自发产生的,往往是在某些方面出色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4、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学生个人能力弱,会投靠小团体。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
  三、小学生“小团体”成员相处方式
  1、核心成员型 小团体通常有1~2个核心人物,大多数是班干部。以班干部为核心的小团体在小学低年级占90%以上,小学高年级占60%左右。核心成员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团体的行为方向,团体成员对核心成员的钦佩是发自内心的。在体育爱好者小团体,起控制作用的大都是球技高超的学生;反映在不良团体上,起控制作用的一般是有气力且有一定头脑的“坏小子”。俗话“擒贼擒王”。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团结、教育团体的领头人,能够威慑带头的人物,使之发挥好的带头作用;但也不能排除团体头头甚至整个团体变质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团体头头进行严厉的、有理有据的批评教育,必要时可给予纪律处分,以分化、教育团体成员。
  2、全员平等型 团体成员的地位平等是一种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在活动中可以学习民主,学习正确处理与别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多为学习互助型、业余兴趣小组所具有。教师切不可过于乐观,学生团体毕竟是不成熟人群,他们易受到无意识行为的自我误导,如一个学生不敢因为上网吧而逃课,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在互相怂恿之下,就能具备抗拒教师的胆量;一个学生不敢打架斗殴,一群学生就会因为踢球大打出手。这样的问题在每一所学校都发生过,几乎每一位资深班主任教师都遇到过。如果班里存在这类团体,最好的办法就是班主任能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朋友,淡化教育痕迹,在活动中团结教育学生,并积极疏导。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学习科学文化上来。
  3、 逐层命令型 这类小团体一般为非良性,体现地位差异,以封建帮派等级序列来对自己的成员发号施令,逐层控制。在团体里没有平等,也没有民主,但教师必须要知道,参加这一团体的学生大多是自愿的,而不是受到威胁才加入的。这也不仅仅是一个“逆反心理”问题,而可能是找到一种归属感,它需要我们的心理学家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
  四、对于不良“小团体”教师引导控制
  1、调控相处位置 把团体成员隔离开来,随时观察、调查这些学生座位前后左右的潜在迹象,适时、适度地巧妙变化学生座位,防微杜渐,学生的一切行为与思想变化都应在老师的掌握中,铲除不良势力形成的土壤。
  2、严密掌握时间 与家长一起商讨,共同制定这些学生在校的“作息表”,达到这位学生在家,那位学生随父母外出,利用时间差,减少这些学生的交往,长期如此有效监控,小团伙就难以形成。
  3、活动灵活调控 安排活动如清洁小组、学习小组,包括学生体检,把这些学生分开。故意让他们形成一些“矛盾”,让他们互为竞争对手,揭发对方错误等等。这样从空间上、时间上、情感上疏远,不良的小团体势力就难以形成。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于团体的组建、指导和协调作用,对学生的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的了解是进行有效的团体分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班主任要协调小团体、团体成员和教师的关系,以保证小团体学习计划的实施、学习目标的实现,保证竞争与合作得以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洪门小学 江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61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