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组合作学习让体育课堂充满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再宏

  走进中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那体育教育也不例外。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很多老师接纳,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但在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也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自身各方面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
  听课时,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在跳绳教学中,教师先练习了几种基本跳法后,把学生分成6组,每组6人,让学生合作创编各种玩绳方法。合作中,有的小组里学生独自一人玩,有的小组是两人追逐跑的玩法,有的小组多人在合作创编游戏的;有的小组连起绳子跳起长绳;还有的小组……真实应有尽有。(1)学生对合作这词概念不清,没有合作的意思。对于他们来说,合作仅仅是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老师要求去他们合作,他们就去“合作”。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要合作而去合作,合作并不是教师去布置任务的一种手段,老师要精心选择内容,让合作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2)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需要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的,而学生没有经过思考,根本不知道怎样讨论,因为他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进行讨论,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因此,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这也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感受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一句话,合作应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二、合作学习不是“微缩课堂”,而要强调资源共享
  要知道,合作学习不是“微缩课堂”,而是平等互补的一个共同体,应成为“共享资源库”,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成果交流活动,通过难点求助等活动相互合作,交流各自的观点;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改进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灵感,最终达成共识。
  例如,在复习“掷小沙包”这部分知识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忆已学的知识完成连贯动作。这时,学生们便开始做动作,而实际上真正认真完成连贯动作的只有三、四个体育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就在一边看着。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连贯的动作,就形成了“微缩课堂”。
  三、合作学习不是“组内竞争”,而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受学生好胜心理的驱动,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竞争心理较强,经常会以对抗代替合作争鸣,表面热闹而实效不足。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将小组合作水平作为评价内容。对学生的竞争则可以加以诱导,采取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
  但是,在教学中却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宣布任务,操场上就都是孩子的声音,小组里每一张小嘴都在较劲,可是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我们常发现几个孩子自始至终充当“话霸”,具有极强的表现欲;也会发现总有几个孩子一声不吭;孩子们会为一项任务中的某个分工争个面红耳赤,其他小组准备汇报表演了,他们还没有定论下来。
  四、教师不是合作的策划者,而应是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那么教师呢?仅仅策划一下就行了吗?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环境就可以了吗?那还要教师干什么呢?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代替。我就曾看到这种现象: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新生做操,讲解示范后学生集体练习之后,教师微笑着问:“小朋友们想当小教员吗?”孩子们异口同声:“想!”“大家都想!这样办,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练,有信心吗?”“有!”孩子们的声音越来越高。于是小组合作开始了。这时,我发现后排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正在争执什么。仔细一听,原来是个个争当“小教员”。以往教师都是以镜面示范来教学的,而学生们左右混淆,更不用说动作规范正确了,到最后,“教员”、学生都将动作方向混为一谈,无左右之分。就连一开始表现出色的学生到最后也都分不清动作的路线。可见,当时多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还应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要能够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能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因为如果教师把自己看做是工作者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把学生看做是人,而是工作的对象,予以机械刺激。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应变成“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而合作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367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