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小学生高考作文获同高分现象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小芳

  近日,有记者拿出4篇小学生作文,交给中考、高考阅卷老师点评。
  在事先不知道出处的情况下,福州教育学院初中学生学习指导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屏东中学林密老师给这4篇作文都打了48分(满分60分)以上的分数。同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福建师大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福州市高中语文中心组顾问薛章辉给每篇作文的分数也都在45分(满分70分)以上。可事实上,这4篇作文的作者,半年前全是福州市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但笔者从中看到的,却是作文模式化的弊病对学生写作的影响。这几篇作文,水平确实不低,作者对语言运用较有掌控力,很善于表达,对生活也有较深的思悟。应该说,作为小学生,能达到这样的作文水平,非常难得。但是,这几篇作文里所表现出的“模式化”倾向,却很是让人担忧。应该说,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于人一面不是“真”写作,写作提倡的是真性情、新表达,其妙处在于个性的魅力,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闻、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而要表现出写作的“真”,最根本的就是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必须表达自己的真性情,即写性情“真”文。
  一、作文的模式化的表现
  作文,是一种最富有个性,最具有人文色彩和创造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方式。而现实中,学生的作文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形式上不是题记就是后记,不是排比泛滥就是奇词丽句成灾;在内容上,写老师,不是带病上课就是深夜批改作业,写同学,要么是拾金不昧要么就是助人为乐……“套话”、模式化现象非常严重。
  “模式化”作文备受学生青睐的原因,大体可归结为:
  一是这种模式化作文极易模仿,便于操作,收效明显且可速成。二是语文老师的提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老师免不了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套话作文的“应运而生”,当然就成了他们指导学生作文的不二法门。三是高考阅卷老师和书报杂志的倾力推介。标准化、模块化的“套话作文”往往都是以高分的优秀的范文、满分文被推介于众的,它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因而,学生们在写作时就倾向子“模式化”,也才有前述小学生写作文得高分现象的出现。
  1.作文模式化在小学生写的高考作文中的表现
  这几位小学生写的作文虽没有采用“题记”“后记”等形式,但也陷入了“模式化”的怪圈中。比如《这也是一种美丽》一文最吸引入眼球的句子:
  我叩问历史,唐代张继落榜。这对他而言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夜晚悲伤的张继来到了寒山寺,如火的枫叶,若隐若现的渔火使他想起曾经的种种忧伤。雄浑的钟声震醒了张继那颗悲伤的孤独的心。一首于古流传的《枫桥夜泊》诞生了。如果说,没有张继的落榜之痛,也就不会有如此的于古佳作。
  这段文字,用优美的文字再现了当年的情境,很富有想象力。但这看似绚丽的语句可以运用到任何一篇跟命运、成就或者是祸福有关的作文中,都能打动阅卷老师的眼球而得到高分,而且肯定屡试不爽。以此段文字为模板,我们还可以将张继换为苏轼、屈原,将寒山寺换为黄州、汩罗江,将《枫桥夜泊》换为《赤壁赋》、《离骚》,依然可以表达出种种欲表达的中心。这种写作模式,虽来得快捷,却远离了作者的内心,只能让学生向故作高深和虚假的感情靠得越来越近,使学生作为一个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本该具有的灵性和张扬的个性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由冷冰冰的古人拼合而成的结构板块和累瓦结绳式的文字游戏。
  再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我见过“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的傲雪梅花,见过“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的菊花,却是第一次见到“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的桃花。
  这种大肆列举诗句构成排比的写作方式,能展现出作者丰厚的诗文积累,也能为文章增添文化气息。依据这种模式,我们依然可以完成任何主题的“填充”,只要换咸不同的诗句即可。但是,这样写作的结果,只有套话而无真情,只能让读者感觉别扭与虚假。
  2.作文模式化在中高考作文中的表现
  在学生的写作中,常见这么一段话: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
  这也是一段“套话”,这段文字的“妙处”就在于,若将破折号后的“毅力”换为价值、诚信、友情、坚强、尊重等等主题词,都是可以的,这段文字就是一把“万能钥匙”。这,就是模式化的体现。
  在高考作文中,此类现象也并不少见。2009年重庆高考语文作文题为“我与故事”。而大多数考生的作文就存在着模式化的弊病。
  要么悲痛,要么感动,就是此次学生作文的最大情感倾向,好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有这两种情感似的。写“悲痛”的同学多数叙述(其实多为编造)家中某位(有的甚至是多位)亲人去世,让自己悲痛不已。亲人离世,确实是令人悲痛的。但那么多的学生都写同一内容,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学生所写内容的真实性了。写“感动”的学生采用的素材也大多雷同,频率最高的莫过于近几年的“感动中国”的人物,学生往往在简单叙述该人物的事迹后就抒发自己“深受感动”之类的情感。至于为什么而感动、为什么要感动就不得而知了。
  “故事+道理”,这是这次作文普遍使用的模式。例如,这样的文字频频在作文中出现:
  小时候,妈妈给我讲《小红帽》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
  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灰姑娘》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
  小时候,妈妈给我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
  曾经,爸爸给我将铁人士进喜奋斗拼搏、开拓油田的故事,让我浑身充满力量,全身奋斗的热情在燃烧……
  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用“幼稚”的形式(讲故事)反映着“深刻”的道理。因此,许多考生说:“我们都生活在故事中,故事让我们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事实上,学生这些“深刻”的道理并不是自己懂得的,而是受外界影响或强加的。一则故事,一个道理,这就是考生的作文模式。用这套思维模式,即便是新颖的素材也只能反映出传统式的“深刻”而已。
  可见,学生的作文,假话盛行,模式化严重。
  因而,模式化作文的典型倾向可归结为:
  立意上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格式化思维倾向;主题上一味追求以小见大的伪生活倾向;语言上排比式散文泛滥成灾,华丽文风盛行;情感上充斥太多的伪饰与矫情,游离于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外;形式上过分求新求异,削弱了文章的内核。
  二、突破模式化作文的瓶颈——写性情真文
  诚然,对于写作水平较差和急于备考的学生而言,“模式化”的写作不能不说是一条捷径——易模仿与操作,收效明显。但是,对于写作的意义而言,写性情真文才是根本,毕竟于篇一律、于人一面、毫无个性的模式化写作是不会得高分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出作文的模式化,而提倡书写性情真文。
  要写出饱含性情的个性化的作文,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探求生活中的个性化感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学会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正确认识自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感受。
  开启个性化的创新思维。苏东坡说“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所以我们在写作中要能做到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写出有新意、有创见性的文章。
  运用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语言需要新鲜的词句,可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如“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茫,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沉淀。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这一“读”字就是应超常搭配的需要产生的,产生了个性化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逐步走出模式化作文的圈囿,要学会感受和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而书写性情真文。
  [参考文献]
  [1]明兴华,立人:语文教育之本——由高考作文评卷引发的思考。《语文学习》,2010年第2期,
  [2]刘云云,论个性化作文的写作,
  《现代语文》,2009年第2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29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