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烨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它是个体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逐步养成的一种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与写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感是左右学生听说读写质量的杠杆,语感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重视语感培养,不仅有助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优美的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基础
  语文教师,最得天独厚的就是语文素养了,不说是口吐莲花、字字珠玑,也可称之为出口成章、行云流水。所以,如果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充分开发这一语文课程资源的话,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展现出来,那么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艺术上的欣赏。我们听一些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就会发现,他们的教学语言有诗歌语言的精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使语言富有魅力,必须使自己的语言鲜活起来。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语言形象,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增加思维空间,构架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另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语言风趣,以增加幽默感,使人听之入神,记之不忘。具体地说,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以下两类教学语言的设计:(1)课文导语、过渡语、结束语。如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舂》的导语是这样的: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雅士用笔描述过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开场白无异子一则优美的赞美春的抒情散文。(2)课堂评价语、批语。如学生朗读好,可赞扬她:引用式:声情并茂、绕梁三日、大珠小珠落玉盘;修辞式:声音婉转动听,像正在绿树上欢唱的黄莺;描述式:读到高兴的地方,她的嘴角绽开一丝微笑;读到激动的地方,她的小脸红扑扑的;读到生气的地方,她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她,是用心在读书啊!等等。生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学生提供培养语感的氛围。
  二、引导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重点
  第一步,初读:感受语言,触发语感。让学生通过听(听范读)、看(默读)、读(朗读)、说(复述)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像《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于,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
  第二步,精读:品味语言,领悟语感。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语言,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深人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氳、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重点段落,交流感悟新得,撰写语感随笔,设计有关揣摩语言的问题让学生练习等,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贍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背影》所表达的人陸美。
  第三步,熟读: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全篇或重点语段),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三、启发想象是获得语感的关键
  语言文字本身不具有直观可感性,读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作者所传达的复杂的感情信息。现行语文教材的许多文章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空间,这时可以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到所代表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去,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中。想象与联想对于语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此来培养语感。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用短短的几句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描绘了山间四时之景。教师这时就应指导学生把没有生命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通过想象,学生仿佛沉浸于芳草萋萋、幽香扑鼻的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的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的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的冬景之中。这就像为学生插上了一对驰骋的翅膀,扩大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现实与想象的空间里自由翱翔。有了丰富的想象,学生捕捉到语言文字中的信息,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产生领会能力,激发了形象语感。
  语感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有关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靠学生自己就能形成的,它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县城关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29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