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动员多种感官,变客体为主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闫玉华

  “反客为主”在《三十六计》中是指敌我双方相互转化,客方变主方,把被动变为主动的谋略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的教师往往把学生看做客体,看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因此,我们应当从教学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出发,重新认识和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由过去的“客体”变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或平时尽可能地动员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不但要让其“看”和“听”,而且要让其“读”和“讲”、“写”和“做”,在其头脑中建立多种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读、多讲、多写、多做,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让学生多读
  语文课堂教学就要让学生多读。不读,不能使其善读;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体会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当然,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无声的默读和出声的朗读;有教师的领读和学生的自由读;有一个人的单个读,有多人的齐声读;有分组的轮读,有分角色的对读;有精读和略读;还有不看书的特殊朗读——背诵等等。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读可以是不同程度的读不同作用的读、或不同形式的读。有的语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只讲寥寥数语,而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读课文,一遍不理解,再读一遍,直到读懂为止。这种方法看似简单、机械,倒应了中国一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这种做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读是说的基础,善读是善说的基础。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是举世公认的演讲家、雄辩家,他的口才主要得益于诵读。他经常诵读拜伦、白朗宁诗集,诵读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哈姆雷特》等名剧中的对话。在我国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由此可见,让学生多读是尤为必要的。正如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所说:“总的原则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主动地学,教师要主动地教。怎么主动地学?首先,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一学期读它八十到一百万字不为多。”
  二、让学生多讲
  除了要让学生多读外,还要让学生多“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搞“一言堂”,不能只是自己滔滔不绝,而要注意给学生讲的机会,如通过复述课文内容、讲解疑难问题、编讲故事情节、口头翻译短文、回答教师提问及讨论某个问题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师每次都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做到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或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等,则会使其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三、让学生多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这说明了读书作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写,通过写,可培养其书写能力。众所周知,历史上有伟大成就者,大多有一只善写的笔: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130篇,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经过数十年笔耕,写出鸿篇巨著《资本论》,随即,《资本论》成了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教科书……
  其实,除了作文课上要让学生多写外,数理化等课堂也要让学生多练。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多练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得以巩固,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长进,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发展。当然,多练并不是盲目追求数量,而是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还要讲求质量,即通过训练学生的速度,通过练使学生举一反三,通过练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技巧。
  四、让学生多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英国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喜欢沉思默想,并动手制作小玩具。读小学时,他就制造了令人惊讶的精巧的小水车;读中学时,他自制了一个小水钟。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喜欢看书做实验。书上说:摩擦皮毛可以起电,他便在猫背上进行摩擦,做摩擦生电的实验。这两个事例都说明要让学生多做:做实验、做试验、做题目等。
  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双手“捆绑”起来,捆绑双手就会束缚学生的思路,影响智力的发展。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学不到。”因此,有经验的教师认为:教师讲一遍,不如学生自己通过字典查一遍;教师串讲一遍,不如学生自己动手翻译一遍;教师演练一遍,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遍。当然,让学生多做,并非放任自流。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要记住,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要让学生多得到锻炼,即:反客为主,还其“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35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