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挫折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昌勇

  前不久看到一则报道,一位留日学生在回家的时候,因与其母亲发生争执,而拿刀向他母亲连捅八刀……记得过去的报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他的母亲……这些学生不是天生的凶残之人,相反他们往往都是在鲜花中、掌声中长大,偶遇一小小的挫折,就做出如此令人不寒而栗的恶行,实在让人痛心。细想之,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之差,受挫意识之弱,正是他们做出如此偏激甚至残忍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我认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以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去取得更大的成绩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挫折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面貌。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些独生子女受到了家长们的百般呵护和关爱。他们从小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要什么给什么,要什么有什么,无忧无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什么是失败,哪怕在地上见到一只小蚂蚁也会大呼小叫。当他成为一名学生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小皇帝。这样的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例如,老师没有选其当班干部、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做等,他就承受不了,就认为天是灰的,地是暗的,不知道怎样去适应、怎样去生活,于是就出现了偏激行为。曾经发生过的某校小学五年级一学生,平时表现好,成绩优秀,家长溺爱他,老师也很喜欢他,经常表扬他。一次,与同学发生争执,老师批评教育了他,从未受过批评的他实在想不通,无法接受自己也会受批评的现实,结果他选择了从三楼跳下想结束生命的道路,最终导致了残废。统计起来,这类事例不在少数。因此,学校适时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特别是那些长期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的学生)品尝失败的滋味,培养他们接受批评教育和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然后鼓励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通过这样反复的教育,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面貌。
  其次,挫折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智的情感,保持稳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热情,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状态。但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有平川,有幽谷;有时峰回路转,有时柳暗花明。没有尝试过挫折的热情,往往不能承受凉水的冲击,一旦受到凉水的冲击,就可能让其热情迅速降温,甚至跌入万劫不复的冰窖,再也唤不回那份热情,也就谈不上走出幽谷,见到花明了。所以需要学生有受挫的情感体验,时不时的尝试接受挫折,在挫折面前不屈服、不气馁,在挫折中复苏、壮大,以此培养学生理智的情感,使其保持稳定的学习情绪。学生接受过这种挫折教育以后,不用说凉水,就是冰冻也难不倒他,学习就会更上一层楼了。
  再次,挫折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势。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势,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学生在遨游知识海洋的过程中,有时会乘风破浪,乘胜前进;有时却可能被浪涛掀翻,遭遇失败。这时就要求学生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在顺利前进时不骄傲,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不气馁,随着遇到的问题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情绪,认真努力地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而使自己顺利到达知识海洋的彼岸。要做到这一点,也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遇到挫折的时候,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然后想办法克服,一往直前,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势。
  最后,挫折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保持昂扬的学习斗志。有资料显示,有百分之八十的智商、百分之二十的情商的人,他成功的几率远远低于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智商却有百分之八十的情商的人。而情商就是那种坚韧顽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适当的障碍,让他们在障碍面前被绊住,甚至是跌倒(但不是趴下),同时给他们打气、鼓劲,巧妙地引导他们通过障碍的方法,感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地绊住,一次次地克服,一次次地成功,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坚韧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跌倒算什么,爬起来再前进”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把这种勇气、意志和精神运用到学习上,学生们在学习中就不会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学习中的“拦路虎”就会一扫而光,他们也就会天天向上了。
  如果说赏识教育是从顺的、正的方面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促进学生成长的良好教育方法的话,那么,挫折教育则是从逆的、先破后立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它们殊途同归。从培养学生正常、健康的心理品质来讲,挫折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不妨尝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444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