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介语石化现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庆华

  摘要:本文从中介语石化理论出发,分析了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性地探讨了防止石化的途径,以期帮助教师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65-02
  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广泛地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学生经过多年努力的英语学习后,语言能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陈亚平(1997)指出,进入大学二年级后,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进度明显减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认识中介语石化现象,了解其成因,对防止或减少语言石化现象及大学英语教学都有着指导意义。
  一、中介语石化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在论文“中介语(Interlanguage)”中提出了中介语的概念。他指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目的语规律做出不正确的归纳,从而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的近似语言系统。中介语会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改变,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按照Selinker的定义:“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言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都对改变这种状态不起作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外语学习者能真正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水平,多数外语学习者的目的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徘徊现象,从而形成语言石化(fossilization)。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都存在石化现象,Littlewood(2000:34)指出,石化现象根据移民的方言特征,可分为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两种形式。个体石化在前,群体石化在后。个体石化是指学习者反复运用归纳错误的目的语规律造成的石化。群体石化是指石化了的外语能力具有了普遍性特点,进而导致了一种新的方言体系出现。此外,石化现象还可从性质上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恒性石化。前者也称为“冻结期”,它可通过积极的内因和外因条件来改变,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石化现象大都属于此类。而永恒性石化则趋于固定,中介语整个系统都会停止发展,永远无法达到目的语。
  二、石化现象成因
  Ellis(1994)的研究表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5l%来自母语的干扰,母语的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英语中,例如,学生在表达“拖后腿”时,会采用中文逻辑框架加上英文的语法规则,说“pull one's leg”。将“谈恋爱”逐词翻译,表达成“talk love”,母语负迁移现象的长期存在,形成了中介语的石化。Selinker(1972)认为学习策略的不当使用是造成石化的原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会积极主动地分析学习任务,并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对个人的难易程度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不正当的学习策略如机械记单词,用过于简单的句子和时态造句等等都会造成语言的不准确和失误,让学习者在句法上产生“石化”。随着目标语的不断积累,学习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简化语言、回避、预制结构、变换语言等策略来克服交际中存在的困难,以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戴炜栋、牛强,1999)。这些策略的成功运用会使学习者产生一种错觉,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认为没有必要拓展学习,学习者对交际策略的过分依赖,会产生石化倾向。另外,口语教学中为了语言的流利性,忽视语言的准确性的作法、老师教学语言的不地道以及使用教材过时等等因素也会造成石化。Ellis(1994)在《第二语言习得》一书中把石化现象的起因归纳为学习者的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年龄因素和对目的语所持的社会心理距离。外在因素包括培训转移、交际压力等。
  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石化现象是中国外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意识到这点,并适当给学生讲解中介语理论,让其在平时的学习中尽量避免石化现象。另外,老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使自己的中介语接近甚至达到目标语的水平,给学生提供正面有效的语言输入。授课时应把握好教学各环节,课前精心设计各种情境,课中规范教学,避免使用过于简化的内容,课后可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动机,从而让他们能主动地加大学习难度,克服原有的固化思维和石化现象,使其有效地继续进行英语学习。好的语言学习者适应能力强,他们注重分析各种方法,会有意识地灵活选择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去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策略意识,依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去选择教学策略。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避免因学习策略不当而产生的石化现象。语言学家McCarthy(1988)认为:语言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之间词汇的差异主要在于词汇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结合所目的语文化知识包括语言背后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因素来教学。并对语言使用做正确的语境指导,减少错误的发生。错误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根据Vigil和Oller(1976)的反馈交互理理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还要监控学生输出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学习策略,正确对待学生在目的语使用过程出现的错误,特别是有规律的错误,给予及时、最佳的反馈,让学生易于接受,并从错误中获得新知。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这中介语石化理论的研究,充分认识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辩证关系,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设计最佳的外语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elinker,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10):209-231.
  [2]Vigil,N.A. & Oller,J.W.Rule 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J].Language Learning.1976 (26):281-295.
  [3]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4]Cater,R.A.,and McCarthy,M.J.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1988.
  [5]陈亚平.二年级现象的心理学解释及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6]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研究,1999,(2):1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49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