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是“特罗伊木马” 还是“有朋自远方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东兴

  摘要: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的巨大影响引起了西方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争议。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的实例分析,尝试提出一些有助于孔子学院发展的具体策略,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讨论孔子学院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学院;全球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1-02
  2008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应邀在BBC做了一个关于中国的系列讲座。在第一讲里,史景迁以“孔子之道”(Confucius’sWays)为题综合评述了孔子的生平与历史贡献。史景迁得讲座显示出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广博,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畅销书作家的独特视角。尽管其讲座的内容与国人对这位思想家,教育家的理解有不少差异,但大体上说史氏的评介是准确而生动的,因此备受听众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在讲座的最后,史景迁特别提到孔子在当今的世界上再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因为他的形象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轮回”(Strange Transmigration),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两个:孔子学院的出现和对孔门经典的重读。在笔者看来,对孔门经典的重读在我国的文化界有很大的反响,但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观察,就会发现孔子学院的意义远为重要。重读孔门经典,延续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的风潮,加上媒体和出版界的推波助澜,在国内造成了“论语热”、“于丹热”等大众文化现象,同时也招致了一些来自主流学术界的批评。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国内的文化热点,或者说“看点”和“卖点”。相比之下,孔子学院的建立,推广和勃兴更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尤其对于我国当前的文化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提升我们文化的世界地位而言,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系统工程。在世界已经熟悉各种“中国制造”的产品的时代,孔子学院将为我们建立新的世界形象。
  一、来自历史与体制的阻力和挑战
  美国学者詹姆斯·F·帕拉达斯指出:“中国在21世纪初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令人震惊的。仅在几十年前……孔子仍被贬斥,被视为社会变革的障碍和历史的倒退。”在讨论了孔子学院的发展状况之后,帕拉达斯指出,不少美国学者很警惕孔子学院可能变成侵入美国文化的“特洛伊木马”。这种观点的背后有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学术界对孔子文化意义的一些具有历史根源的政治定见。这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在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中已经成为我们推进传播本国文化的阻力。我们知道,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方面,20世纪美国的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其重要性在二战以后超越了欧洲国家历史悠久的传统汉学。实际上,美国的中国研究的繁荣跟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以及军方的投入也有直接关系。从建立初期到现在,美国的“汉学”(或者说“中国研究”)一直都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从当年以中国为冷战年代的假想敌,到如今防止中国成为跟美国抗衡的超级政治/经济实体,有大批的学者和机构不断为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提供信息和建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这种政治性很强的学术研究的场所,经常是各大学的东亚系,这些院系同时也负责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里的中文教学。所以,语言教学跟意识形态研究往往并列进行,互相渗透影响。从20世纪上半期美国主流中国研究者们的经历来看,很多重要人物出身外交界(比如费正清John K.Fairbank),或者直接参与过二战(比如耶鲁的傅汉斯Hans Frankel和哈佛的孔飞力Philip A.Kuhn),这导致美国对中国的研究从根源上讲就一直存在强烈的战争思维的影响,也就是非友即敌的认识态度。所以,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建立前提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战略上的潜在敌人来对待。而在1949年以后,不论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具体关系如何,在意识形态上始终与中国保持紧张的对峙关系。尽管也有很多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的学者,但从体制上说,他们并不改变这一总体的倾向。在冷战期间成长起来的美国知识精英们,往往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看作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正式的终结。“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们从现代性的角度否定孔子,但毕竟没有彻底瓦解儒家思想在政治话语中的地位,更没有动摇它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共产主义新中国的建立,让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儒家的正统已经终结,他们对当代儒家参与政治文化的讨论已经与中国大陆脱节,更多地转向中国台湾、日韩以及东南亚国家。基于这种对政治转向的理解,西方学者长期以来割断了传统儒家思想与中国当代政治话语的深层联系。所以,他们对孔子学院的广泛而大规模的发展会感到很突然,并视之为潜在的威胁。更重要的是,美国在20世纪以来有一直以输出价值观念为既定政策。正如战略研究学者门洪华所指出的,美国是一个“热衷于输出民主和发展模式的国家,视之为‘天定命运’。”也就是说,美国非常重视自己的价值观念输出国的地位,而孔子学院的出现就被美国知识精英阶层看作一种对美国权威,及其文化“软实力”(soft power)的挑战。所以,在美国学术研究最发达的常春藤名校中,至今只有哥伦比亚大学与孔子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在普通民众的层面上,一般从事汉语学习的人主要是从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很少有人对孔子思想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感兴趣,对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形象的认识也很模糊。综合起来看,美国社会上层对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采取警惕怀疑的态度,而普通阶层对中国的态度更多停留在廉价商品,功夫电影,东方情调等浅表的感受上。对孔子学院的发展而言,这两种认识倾向既是需要克服的障碍,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文化机遇。这是因为,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了汉语的发展和普及,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全世界提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即把传统的儒家形象在新的时代重新定位,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新形象。在知识精英的层面上,可以通过新的汉语教学模式,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一部分人根除多年养成的冷战思维,加强与我国的合作。在普通民众的层面上,孔子学院有能力更新各国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它在当今世纪上的延续性和发展潜能。对两者的改造和整合将有助于全面提高我国的软实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50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