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意外”为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焦东林

  摘要: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常常出乎老师的意料,甚至影响老师的课堂教学。搪塞不是好办法,顺势引导有时能引燃孩子们探究火花、激发孩子们探究兴趣,成为一堂课的亮点,变“意外”为精彩。
  关键字:蚕不交配能否产卵; 能否孵化小蚕; 探究活动; 悬念。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90-001
  孩子们养蚕已经一个多月了,此时不少孩子经历了蚕卵、蚕、蛹、蚕蛾的养殖过程。今天这节课我打算让孩子们把前面的养蚕情况进行交流分享,总结一下蚕的一生,开一个养蚕经验交流会。
  正当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各自的经验、收获时,有个叫刘子威的孩子站了起来:“老师,您说蚕不交配,能不能产卵?”
  他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把我难住了。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蚕不交配能否产卵。我愣了一下,但立刻缓过神来,灵机一动:这是一个新问题,何不趁此机会引导孩子们自己探究?这也许是引燃孩子们探究火花、激发孩子们探究兴趣的好机会,不要含混过关。于是我问:“你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
  “我养的蚕变成蚕蛾后好像没有经过交配也产了卵。”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都用好奇的眼光看着他,然后议论纷纷,接着又都安静下来,把目光对准了我。
  我趁机发动:“蚕蛾不交配会不会产卵,以前还真没人研究过,连老师也没研究过,你们愿不愿意揭开这个秘密?”
  “愿意!”
  孩子们的探究热情被激发出来,我趁势表扬了刘子威:“刘子威太了不起了,他发现了一个以前人们没有研究过的问题。”
  我用微笑、赞赏的目光看着他:“我们请刘子威同学把具体情况介绍一下。”
  刘子威:“我一共养了四只蚕,有三只蚕在中途不知什么原因死去了,最后只剩一只蚕。不久,蚕结茧了,后来又变成了蚕蛾从茧里爬出来。蚕蛾出来后,我非常着急,为它四处寻找配偶,但一直没有找到。到了第四天早晨,我上学后惊奇地发现:纸盒里有了蚕卵,还有‘血’,我怀疑这只蚕蛾没有交配也产了卵。”
  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表示相信,有的表示怀疑。
  生:“我想这只蚕蛾可能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所以即使没有交配,还是把卵产了出来。”
  生:“我对刘子威的话表示怀疑。因为这只蚕蛾可能夜里爬出去和其他蚕蛾交配。”
  生:“也有可能是其他蚕蛾在夜里爬到刘子威的盒子里产的。”
  师:“这样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
  生:“另外再找几只雌蛾,试一试。”
  师:“你们打算怎么试?”
  ……
  孩子们忙着设计实验,交流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这时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相信刘子威同学,不过我想这样的蚕卵可能孵不出来蚕。”
  我听了这个孩子的发言,心里又惊又喜,惊的是孩子们思维活跃,考虑的问题远远超出我的预料,喜的是孩子们的探究又要深入一步了。于是我追问:“为什么这么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知道:母鸡与公鸡交配后下的蛋,才能孵出小鸡,如果不交配,下的蛋不能孵出小鸡。我想这只蚕蛾没有交配就产卵,这个卵不能孵出小蚕”。
  生:“我不认为是这样,蚕卵和鸡蛋不是一回事。这个蚕卵和普通蚕卵没什么差别,只要是蚕卵,就一定能孵出小蚕。”
  生:“说不定蚕也可以独自繁殖后代。”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谁也不能真正地说服对方,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谁的答案正确呢?”
  生:“把这些蚕卵保管好,看看以后能不能孵出小蚕。”
  这一节课,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我事先安排的程序进行,中途出了个小小的“意外”,但我要说这个“意外”出得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意外”,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往往正是这些“意外”会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成为一堂课的亮点。一堂课如果一点“意外”都没有,平铺直叙,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来进行,这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节课虽然没有最终的结果,但给孩子们留下了巨大的悬念,孩子们的探究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我相信,他们会在课后继续研究,然后保管那些没有受精的蚕卵,等到来年的春天再寻找答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588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