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青少年社会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国富 唐安渝

  本文通过对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教育环境的特点进行概括,详细分析了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社会治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如何加强青少年的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能力、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成长提出了一些对策。
  当代青少年 社会教育 教育环境
  社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教育其实就是帮助教育个体顺利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就其内容来说,社会教育包括确立社会意识、形成社会观念、塑造社会性格、养成社会能力、学会社会规范、了解社会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培育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其实也就是帮助教育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相比较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言,社会教育的影响力更为深远,它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并且会反过来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向、内容或效果。
  一、当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教育环境
  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因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就当前我国青少年所处的教育环境而言,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就家庭教育来讲,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背景,备受宠爱,其家庭条件比过去要好得多,他们在生活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与挫折相对要少;另一方面,父母亲在职的比例也在与日增长,繁重的现代工作使得他们往往在生活阅历和感情融合方面跟子女的交流相对不足,往往只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学习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方面,这会直接影响子女的社会观念的确立。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就遇到了不少虽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如教师、研究员等身份,但因为双双忙于工作并且过于单一关注子女学业而导致子女心理与思想出现问题的案例。
  二是就学校教育来讲,在通才教育思维与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由于学习内容的增多、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强及就业压力的增大,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的专业化、技能化、市场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相对而言,加强青少年社会综合能力方面的教育相对减少,可供学生个人支配的社会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平台也非常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大大降低。2006年10月开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三家研究机构共同实施三国首都小学生生活习惯研究。调查显示,北京小学生放学后和休息日的活动以学习为主,约占到七成;自主支配时间少于东京和首尔小学生;暑假参加夏令营和社区活动的比例均不足两成。
  三是就社会文化来看,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社会文化日益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于多元化的关注显然不够,有的甚至采取简单隔离和排斥的办法,反而促使青少年把对这些良莠不齐的多元化文化的关注转为“地下”,从而更加不可控,因而造成青少年因教育不足而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网络游戏、虚拟社区、魔幻、网恋、传销、邪教等。
  四是就青少年本身身心特征来说,青少年正值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外部环境十分敏感,因此又被称为“暴风雨时期”。在缺乏生活压力、个体社会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容易出现喜好虚幻、逃避、消极、等待、多变、极端等心理特征和行为现象。同时,青春期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他们也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尝试着接受和掌握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准备担当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角色。因而,此时的青少年在社会教育方面非常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二、当代青少年因社会教育不足所导致的社会适应问题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社会教育的完成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个是传统的家庭教育,一个是官办学校提供的理想化、模板化的人生设计和社会理念灌输,再一个就是偶发自然的简单生活人群交往,这就容易造成教育个体在社会教育方面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实践脱节。由于与社会环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或错位,教育主体在确立新的人生观、社会观,在从一种世界观向另一种世界观过度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位差和障碍,从而导致青少年毕业后在面临社会时难以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环境,就会出现种种社会适应问题。具体说来,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
  这主要体现在:就总体而言不论是城镇家庭还是农村家庭的青少年比较缺乏对现代社会规范的意识认同,集中体现在缺乏社会公德的意识、社会与家庭的责任感不强、很少关心社会正义、以自我为中心看待社会并习以为常,对一些极端边缘化行为比如网络传播不良信息、暴虐、一夜情等所产生的社会后果缺乏认识。2005年12月,某中学进行了一次500份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如何看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问题,有30名学生认为国家观念可淡化,有136名学生认为个人自由无须强求,有229名学生认为应该热爱国家,只有105名学生认为热爱祖国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2.社会知识缺乏,社会视野狭窄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非常迅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现象、经济现象也日新月异,青少年虽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但由于其生活活动空间所限,他们不论是对新的社会现象还是对旧的传统社会的认识与体验还是相对较少。当然这个特点是各国青少年不可避免都具有的,但就其程度而言,我国的青少年在这方面的知识匮乏要明显得多。在一份关于社会教育的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到“您对社会的认识是怎样的?”时,农村地区青少年有53人选择了“太复杂,畏惧或不安”,有67人选择了“不了解,茫然”,两者共占总调查人数462人的25.97%;高校在校大学生这两者的比重为28.81%;在问及“您觉得你社会阅历或常识丰富吗”时,有40.25%的人选择“很少”或“极其缺乏”。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社会分化现象非常明显。就城市青少年来说,由于其整天忙于应付繁重的课程学习和各种各样的“素质教育”培训与学习,其真正接触的社会实践与基本层面非常少,更不要说亲身体验了。而就农村青少年来说,情况则更要复杂一些,部分地区仍不发达,与外界联系较少,青少年对现代社会的了解相对较少,知识比较匮乏,所以当这部分青少年从农村进城后,由于对现代城市社会缺乏了解,也缺乏理解,感受度不深,因而在适应、参与现代社会时显得更加的吃力,他们所付出的代价较之城里的青少年要大得多,同时还容易出现奋斗目标迷失、自卑封闭、孤独苦闷等情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640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