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每个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水琴

  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急剧上升,已占全园幼儿数的30%以上。应该说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心理状况是良好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他们像一群候鸟的孩子,随自己的家长漂泊在不同的城镇之间,好不容易取得了上幼儿园的机会,学习差距、经济差距、文明差距、尊严差距严重影响着孩子脆弱的心理。这些孩子中或自卑、或孤僻、或行为偏激,表现出种种现象令人担忧。如何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焦点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以我园大(六)班为例来谈谈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该班共有幼儿41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5名,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个性品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诸方面,与本地孩子存在较多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班级的日常管理。所以两年来我一直非常注重观察这些孩子在心理方面的表现,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一)自卑型
  自卑是一种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自己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它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由于自卑,常常使人无法正确地审视自己,从而使儿童容易形成诸如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成长的性格特征,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
  晓晓,女,6岁,来自河南,家庭条件一般,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喜欢去娃娃家,可看到别的孩子在玩了,她又把手缩回去了。老师邀请她参与活动,她总是摇头说不要,可当别的孩子离开后,她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去摸一下娃娃家的物品,脸上满是羡慕的表情。平时整天闷闷不乐的,即使是特别高兴的事也不大能从脸上表现出来,总是感觉紧张压抑,据了解家长有打骂孩子的行为。
  (二)孤僻型
  所谓孤僻,是指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单身一人,独来独往,时常感到孤寂、空虚的心理现象。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类型。
  婷婷,女,7岁,来自重庆,家庭条件一般。每天一大早,就被卖菜的爸爸早早地送到幼儿园的门卫处,一个人呆呆地坐着。活动时宁愿独自呆着,也不愿与别人在一起,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也不愿和老师交流,最多的是摇头、点头和微笑。喜欢独来独往,小朋友们也很少留意她,很少和她一起玩,都认为她不会说话。据了解在家也从不主动与家人交流。
  (三)缺乏自控型
  我国古代就有“克己之学”,其实就是运用情感、意志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保证自我目标的实现。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自我控制能力。
  磊磊,男,7岁,来自贵州,家庭条件一般。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集体教学活动时随便说话,做小动作,扯扯前面女孩子的头发,又拉拉旁边男孩子的耳朵。刚答应老师一定听话坐好了,可没等老师讲几句话,又故态复萌。自控能力弱,行为习惯差。
  (四)行为偏激型
  偏激型的人往往行为比较异常。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感到不满,容易与人结怨,他们对压力的应付能力不强,一般的反应都是直接而剧烈的。例如,他们可能会大声吼叫、摔掷物品,甚至做出打人等暴力举动。
  超超,男,6岁半,来自安徽,家庭条件一般。是班里有名的调皮学生,班里只要出了什么事,总归有他的份。例如,早上区域活动时,建构区中的孩子正在为自己用易拉罐搭的电视塔而欢呼,他一脚踢去;再如,女孩子们正在美工区进行树木拓印,他一下子冲进去把女孩子们刚放好的树叶弄乱。在一片谴责声中,他还在追打着向老师告状的小朋友。到后来,小朋友们看到他就做好防范工作。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来自农村,家长中的多数人文化水平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流动性大,终日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孩子,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对于利润的追逐,也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成长环境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缺乏安静游戏的必要环境和条件;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教育子女手段简单、粗暴;孩子平时接触的人员较复杂,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侵害。所有种种,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陪孩子玩,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连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都不参加。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认为只要给你吃饱穿暖就够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无从说起。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与人交往中,大部分能与人和睦相处,也乐于与本地孩子交朋友,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碍。
  三、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热爱学生,为孩子撑起明净的天空
  外来务工子女的很多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僻等等都源于爱的缺失。为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去和他们说说话,多用眼神和他们交流,多和孩子进行肢体上的接触,如拉拉手、摸摸脸,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他们的,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一次区域活动,晓晓看到娃娃家中的布娃娃没人玩,就去玩了,没玩一会儿,就被另外一个女孩抢走了,理由是这个娃娃是她带来的。看着委屈又倔强的眼神,我把她抱在怀里,把布娃娃给了她,并告诉布娃娃的主人,好玩具要分享,鼓励她们一起玩,还在两个小姑娘的额头分别亲了一下。就这样,我时时关注着她,我一有空就跟她交谈,慢慢地,她和集体融合在一起,也能与小伙伴们快乐地玩耍、学习。当我们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
  (二)赏识学生,为孩子扬起生命的风帆
  外来务工子女由于跟随父母转战南北,语言交流上会有一定的障碍,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从而要求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教师的赏识可成为这种转变的“催化剂”。有一次,我按照惯例,点名时要每个孩子把昨晚或今天早上看到的事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当我点到婷婷时,一男孩子说:“杨老师,她不会说话的。”话音一落,旁边孩子都呼应起来。我微微一笑:“谁说的,我们婷婷很会说的,而且声音也特别好听。”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今天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我看见路两边的树叶变黄了。”她的话音一落,我的掌声就跟上,随后的是孩子们的掌声。事后班主任老师和我说,这孩子确实很孤僻,平时一直不说话的,今天有点意外。看来是我对她的赏识,让她找到了自信。从此,这孩子老是喜欢和我讲话,而我也从来不吝啬我的赞美。这让我明白:教师的赞美能扬起孩子前进的风帆,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三)家园合作,为孩子构筑心灵的桥梁
  我们十分关注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德育的目标、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及孩子的在园表现;另一方面也通过家庭来了解孩子在园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和学校的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诸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融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人。在全社会都要来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潮流中,我们不只是喊“口号”,更重要的是付之于行动。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经验,走进外来孩子的心灵,树立他们的自信,真正缩短外来孩子与本地孩子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共同健康成长,共同和谐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643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