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对在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或其他非正常死亡现象频频出现,这些惨痛的事件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政策并加以贯彻实施,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势在必行。笔者作为高校的一名专职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根据日常的工作实际,开始对这一问题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和研究,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目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来拓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以期能对日常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途径
  在2007年7月召开的中国首届校园安全与风险管理论坛上公布了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全国每年约有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而且这一数字也在逐年增长中,其中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因素而导致的自杀又占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类型的第一位。这不仅给学生的家庭带来莫大的痛苦,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与稳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所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目前生命教育在我国的研究刚起步,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经验尚浅,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尤其如此。
  笔者作为高校的一名专职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尤其是切身经历了一次一名毕业班学生留书出走、自杀未遂的事件后,尤其觉得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工作是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又比较欠缺。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开展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从而减少危机事件发生,提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开始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研究,形成了以下的观点和看法。
  一、目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早在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就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两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两份文件,做出了全面性战略部署,其中号召要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活动,并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中。
  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并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的思想。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小学中推行生命教育。
  众所周知,日本和台湾都是青少年自杀率居高的国家和地区,日本针对这一社会现实,在1989年制定的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也于1997年底开始推动生命教育并在2000年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在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上海、辽宁、江苏、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市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试行等活动。如上海市制定并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训练等方面的指导;辽宁和江苏两省教育系统也将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的意识。辽宁省还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湖南省也于2005年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5年12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主办了中国首届青少年生育教育论坛。2006年12月,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京大学还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年度立项报告》,我国生命教育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的发展趋势。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上海市于2004年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具体规定了生命观教育的目标是:“生命教育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但是以《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础,结合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内容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命价值教育
  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可替代性,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每一个人都和周围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让学生指导爱护自己就是爱护他人,有一项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死亡,会让身边的126个人受到影响并发生变化,可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大学生生命是有限的、脆弱的,生命的得与失只在一瞬间。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天之骄子”。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身份,改变他们眼高手低的毛病,不一定只有在高端、万人之上、有鲜花、有掌声的生活才是成功幸福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照样也能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力量,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出不同的精彩,成功的标准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化的标准。
  (二)生命历程教育
  人的一生要经历各种磨难、痛苦和挫折,也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生命历程中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伴随鲜花和掌声,关键是要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生命,用什么样的方式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大学生抱怨“无聊”,“没意思”,得过且过;还有一些学生沉溺于物质享受不能自拔。追求享乐,不思进取;有的学生意志薄弱,理想淡薄,稍遇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困难;还有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陷入网瘾不能自拔,分不清现实和虚拟的区别,想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到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满足感。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看待人生道路的顺畅与坎坷,正视生命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更要学会面对怀疑与冷落;要教育学生学会坚强,学会抗争,积极发现生命的真谛;要让他们坚信,困难总是暂时的,矛盾总是会解决的,要使他们形成对生活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勇气,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走好生命历程中的每一步。
  (三)生命安全教育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却很少教育他们关心自己也是必要的,在关心他人之前,首先确保自己的什么安全是必须的。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的,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自身精神发展的规律,又要防止任何可能性的伤害发生。教育他们学会远离伤害和危险,爱惜自己的生命不等于自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高他们保护生命的能力。
  2010年1月出版了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校后勤保卫处和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研究会共同编著的《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就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如何让学生有能力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做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将安全教育推进课堂,让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从而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增强学生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强力后盾。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对生命的教育。中国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从孩提时代就开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有父母扛的生活,没有真正去体验生活,体会生活的艰辛。所以家庭必须担负起生命教育的重要职责,要在孩提时代就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看法,懂得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
  (二)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被称之为应试教育,追求的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教育越来越多地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学生智育,而且强调学生德育。高校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从大学生个体出发,实施生命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激励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作为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的肖川教授就深刻地指出,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21世纪的大学教育不应再让悲哀与不幸延续,而应使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三)社会教育呼唤生命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是大学校园里的正在成长着的精神。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社会对他们的教育举足轻重。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把“游戏人生~快乐至上~金钱至上”当成生命的信条,在满足物欲过程中沦为了物质的奴隶,在追求感官享受的过程中遗忘了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当生命遭遇“欲望陷阱”,生命教育就刻不容缓。完美的人生除了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不能离开社会的教育,社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够鲜活地引导个体的生命。
  四、浅析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项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因此,生命教育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撑,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使各种教育形式在教育内容上保持适当的平衡和一致,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良性教育空间,也必将会影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促进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
  (一)高校生命教育之道
  1、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开展相关教育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核心。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联系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生活事件豹相互渗透、相关学科的结合,充分阐述生命教育的内涵,使大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识别心理危机,有效自助、他助与求助。可以将在之前提到的《上海市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最为课堂的参考教材之一,但是决不能照本宣科,因为生命教育的课堂决不能流于形式,要活跃课堂的形式,以一种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否则决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单独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的还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有益的方法。有些学校把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对生活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大学生自立、自爱、自强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对于一些还不具备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堂的学校来讲,这种方法也是可以值得借鉴的。
  2、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
  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充满生命活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因此,生命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广大教师正确认识了生命教育,才能保障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要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科结构,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以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为授课主体,使他们更加系统的掌握开展生命教育的系统知识,从而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能专的生命教育的骨干师资队伍,在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亟待培养的生命教育师资应当能透彻地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哪些大学生处在心理危机中,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心理危机,怎样根据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他们,对他们进行预防性干预,把问题消灭在暴露之前等等。   3、借助人文课堂,传达生命理念
  由于生命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许多高校并未开设,因此,可以借助人文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及其它人文类公选课课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关注生命的质量、价值和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生命理念。在对经典文学文本进行解读时,可以着力突出含有以上生命价值理念方面的内容。比如,在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之生命的两重性,以及人之为人的复杂性人同予一般的自然生命体,他要追求和求证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会在自我实现中进行理性地反思,因之,哈姆雷特才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质疑,才承受了巨大的心灵痛苦以至于延宕不决。再如,在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浮士德一生中五个阶段的追求及其从“小我”到“大我”境界的转变展开对人生之超越性的讨论,使其意识到人的生命追求存在着日常关注与终极关注两个层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大我”为指向的人生价值目标。总之,要鼓励学生不以占有死的知识为学习的目的,而是借助人文课堂之“器”来体验和感悟生命之“道”,获取价值、意义和智慧。如此教法,便能“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良好的生命教育效果。
  4、在教学过程以及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形成生命主体间的相互尊重、对话和交流的氛围与习惯
  课堂教学要注重启发而不是灌输,突出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要采用对话、交流和讨论等灵活多变且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批判和反思,并以此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思想。特别是讨论的形式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求索答案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震颤和自我的认知。这样,在主体间无形的交往中,生命与生存之道得以展示,生命本身也得以点化和润泽,教育也于春风化雨中回归了生命的本真。在班级日常管理以及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也应将每一个学生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生命,与之进行平等的对话,感受和理解其生命体验和生命需求,而不是将之视为被教育者或被管理者。这就要求辅导员或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祛除死的条文,具有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开展各项活动,不图虚名,而以切实完善、成全学生之生命提升为根本目的。师生交往中尊重个体的选择和自主权利,用爱和宽容去唤醒每一个体的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唯有如此,在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爱才得以传递,生命才得以成全。
  鉴于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我们完全可以汲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比如,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就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从他们的实践中学习并总结,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命教育在高校的实现既需要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需要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也需要学校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的重视,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一系统工程才能顺利完成。
  (二)家庭生命教育之道
  1、优化家庭环境,创造良好家庭氛围
  父母是家庭环境的创造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个性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深刻而持久。家庭气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给孩子带来的更多是负面的影响。家长应建立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家庭的环境当中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亲人的关怀。同时,家庭教育应与学校形成合力,提高家长自身的道德修要和素质,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将生命观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置于家庭教育的范畴,从而使学校的生命观教育质量大大提高。
  2,搭建沟通渠道,关爱子女的健康成长
  现在在校大学生大多数年龄处于17岁至25岁之间是从青年过渡到成年人的阶段,正好是走向心理成熟但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医学上称这个阶段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大学生,精力旺盛、智力发展到高峰、思想活跃、反映敏捷、敢于标新立异,自我表现欲强。同时又刚刚摆脱了升学的压力,离开了家庭和父母的监护,开始了新的大学生活,急于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站稳脚跟,证明自身价值。但他们毕竟缺乏社会实践,思想易脱离实际,有时好走极端,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往往不分是非良芳,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分辨能力。一旦表现的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出众,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转而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甚至有一些学生从自命不凡的高峰跌入自我怀疑的低谷,产生厌倦和畏罪的情绪,严重的走上自杀的道路。因此,家庭应帮助子女健康的走过心理断乳期,要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有效沟通,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方式,靠单纯的“我说你听”的理论劝导来教育子女,应该更深入地进入到他们的生活和心里中去。积极地倾听与反馈,真正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消除其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感,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其次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应以平等的、积极的态度去和子女沟通,善于换位思考,尊重彼此的观点,求同存异,乐于积极地接纳对方的不同观点,更好地理解差异。只有沟通渠道的顺畅,才能以人为本,真正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成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形势下的合格大学生。
  (三)社会生命教育之道
  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在课堂内、书本上。他们和社会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各种信息。发动全社会力量来关注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为生命观教育献计献策,为学生营造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公民教育的职责。比如,社区要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将什么教育与保护环境、关爱健康等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人文社区环境;政府机构要指导成立专职或挂靠的生命教育机构,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组织保障;新闻媒体和网络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如此等等。
  总之,我们期望在生命教育的影响下,新时期的大学生不止拥有“何以为生”之“器”,更拥有“以何为生”之“道”,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也不论是处于顺境或者遭受困苦,都能珍视自己的生命,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幸福,都能勇于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有所担当,成为祖国建设之栋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678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