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听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褚冬梅

  最近去一所学校听语文课。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正在进行。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举手,老师点名回答,但是这个学生还没有回答完毕,其他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我,我,我……”当我们在讨论有效课堂的时候,我们关注到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教学效度提高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怎么样让学生认真听讲,而且有效果地听讲呢?笔者就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笔者以为,当我们埋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时候,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听的内容优化了吗?
  案例 《雪儿》第一课时教学片段。师:“同学们,现在是该大家展示的时候了,谁能把课文读一下?”(有几个优秀的学生举手想展示)师:“你怎么不举手呀?(教师走到一个没有举手的同学身边)就请你读好吗?自信点。”学生心理紧张,对课文也不熟悉,所以读得不顺畅,而且声音也很小。其他学生开始不耐烦起来,而教师依旧“有耐心”地听,并提示其他同学也要认真听。
  思考 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很长,而且,不同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相同,因此,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要不间断地组织教学。但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讲的时候,要考虑的是: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展示,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只有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听课的效果才会得到优化。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关注到了个别学生的需求,故意留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体现以生为本。但是,面对这一学生的读书水平,不光这个学生自己感到为难,其他的学生也没有兴趣听下去,因此,很多学生开始不耐烦起来。显然,这里的安排就没有关注到更多的学生的需求。笔者以为,此时的朗读,就应该找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朗读水平非常高的学生展示。让他们在班级朗读,这不光展示了他们的朗读水平,对其他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示范和享受。如此,学生才会听得有效果。笔者以为,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2.听的过程评价了吗?
  案例 《二泉映月》教学片段。师:“著名指挥家曾经说过,阿炳的《二泉映月》需要趴在地上聆听,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凄厉欲绝的深意。现在让我们闭目,静静地聆听……”(教师播放《二泉映月》)。师:“听着《二泉映月》,我们走进课文,触摸文字的温度,走进阿炳的内心,与阿炳同呼吸,共命运。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生1:“我听了以后,好像看到寒冷的冬季,漫天的大雪,阿炳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街头,非常的凄惨。”师:“看来,你刚才听音乐的时候非常投入,用心体会,走进了阿炳的内心。”生2:“我感受到了阿炳的无奈,从激昂的旋律中,我感受到阿炳在抗争。”师:“是呀,刚才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老师看到了你饱含惋惜的眼神。”……
  思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评价已经被认为是用来把握课堂节奏,调控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手段。的确,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课堂表演、作业练习等环节,评价已经有效地深入。但是,我们往往只是关注展示的对象,而对学生听的状态、听的效果、听的习惯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因此,老师们经常在课堂上组织教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听得真认真呀!”“如果没有好好听讲,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会回答的。”“看着你们的眼神,老师明白,你们在认真动脑筋,老师等着你们!”……这些语言是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但有的时候一个赞扬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都可以用来做对学生听讲的评价,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者就很巧妙地对学生的听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看来,你刚才听音乐的时候非常投入,用心体会,走进了阿炳的内心。”这既评价了听的过程,也评价了听的效果。如此的评价,回答问题的学生得到了肯定,其他学生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3.听的训练进行了吗?
  案例 《春笋》教学片段。师:“现在,谁想读读课文,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点名学生读课文,这时有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读。师:“当别人展示的时候,我们要认真欣赏,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学习的过程。大家也看看老师听讲的样子吧!”于是,老师做出听讲的示范,坐得端端正正,双手捧书,眼睛注视着课文……
  思考 在阅读教学课堂,学生“不会”听讲的现象非常多。比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将自己当作课堂上的观众;有的学生在别人还没有回答完毕的时候,随便打断别人的思路……于是,这些学生的课堂展示本应该可以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资源,就这样在学习过程中被浪费了,其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效度也因此得不到有效提高。
  这一案例中,正因为教师关注了对学生听的训练,所以可以预估:其他的学生肯定会伴随着朗读学生一起,深入对话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其课堂生成效果显而易见。
  只要我们从教学预设开始,对学生的听讲的现状进行有效的把握,让学生能有效听讲,课堂效率就不愁得不到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689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