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舞蹈中“气息”的运用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舞蹈是一种动作艺术,是舞蹈者以其肢体动作与观众和社会进行对话和交流,它以“无声之语”开启观众的“心灵之窗”,表达出舞蹈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但在日常的舞蹈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常常只是在简单的,机械的模仿动作,面部表情僵硬,呈现出一种盲然的状态,动作似乎显得苍白无力,一点韵味也没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找不到“舞蹈感觉”,让人看了很不舒服、远远达不到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的理想境界。如果舞蹈只是在单纯机械力量的驱使下来完成,那么这个舞蹈肯定是僵硬的,没有表现力。它既不可能恰当地表达出音乐的内涵,也不可能准确地体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谈不上赋予形体动作以生命力了。因此,如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住舞蹈的风格、韵律以及表现其气质特征,以达到内、外在美的效果。这是日常舞蹈教学中一个值得十分注意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地训练方法,特别是注重进行启发学生自身的舞蹈“气息”的训练,解放学生的肢体,强化其身体的表现力,学生的“舞蹈感觉”还是可以慢慢培养起来的。
  “气息”即呼吸,是舞蹈中的重要环节。气息的运行推动舞姿的延续和运动的线条。舞蹈一招一势都离不开运气,以呼吸的节拍去支配形体的动律和感情的变化。舞蹈以吸气为起点,经过气息的运行(也就是动作的律的过程)最后落到呼气。
  既然在舞蹈动作中“气息”如此重要,那么对于气息的训练,就应贯穿在课堂所有的动作中。首先我认为必须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站立姿态。因为没有好的站就没有好的蹲,没有好的蹲就没有好的转,没有好的站就没有好的跳和舞姿。站是基础,站立要求“挤、压、长、夹”,由脚掌到腰椎,通过颈椎到头顶成一直线,同时两眼平视。气息要下沉丹田,意念向上,要感觉到好象有人揪起自己的头向上长,意念越是向上,气息越要下沉。双肩两个肩胛骨尽量相“夹”,整个人上、下、左、右完全撑开了,使人从形态和力度中感到站在那里既挺拔向上却又沉稳不僵,仿佛直视到人物内心深处丰富细微的情感颤动和心理轨迹,达到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舞蹈教学实践证明,呼吸运用的自然得当,舞蹈动作才能张弛自如赋予表现力,而且也才能更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以朝鲜族舞蹈教学为例,朝鲜族舞动作姿态是表面形态,而韵味却体现在动作内在联系上,这才是动作本质。呼吸在朝鲜族舞中尤为重要,首先要求学生要学会内心控制呼吸,从腹部有控制地吸起,经过上丹田不断往上抻;吐气时经过鼻孔也慢慢将气吐出,呼吸的过程象手风琴的风箱慢慢的打开,慢慢的合拢起来。在这连绵不断的一吸一呼的过程中,呼吸要同动作如胶似膝地连在一起,呼吸的深沉与内在的感觉,会很自然地外化到动作之中,并支配着人物感情和性格的发展。
  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创造出一种艺术的氛围与情感诱发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使之感受到内心情感体验,用情感去影射内心在心灵中的情感意念。以蒙古民族舞为例,热情骠悍有力是蒙古族舞的风格特点,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舞蹈本身的韵味特点,在教学中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呢?教师就启发学生感觉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牛马成群,仿佛自己已置身于大草原之中,心旷神怡,同时深深地呼吸,感觉自己已融入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大草原之中。这样,把意念化为自身的灵魂灌注于动作之中。不断地寻求内涵的深层感觉,从而步人微妙、生动的美的世界,以获得心灵的充沛感。
  “气息”的运用训练与调理是分不开的,二者应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以手臂基本动作为例,构成因素有:(1)呼吸发力点:在丹田处。(2)呼吸途径:是由丹田一横隔膜区一头顶。在进行手臂基本动作训练时要强调气息对动作的引导作用,同时要求肩、肘、腕、手指各个关节尽量放松不要僵硬。一般来说,手臂向上时吸气,向下时呼气,当手臂达到最高点时,也是吸气相对最饱满的时候,反之,当手臂达到最低点时(手臂一位),也是呼气呼出最多的时候。但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都要在气、意的引导下,通过胳膊把它体现出来。腿部的控制训练也是如此,要求学生用意念把腿往长伸,用这样的感觉把腿抬起来,当腿抬到一定的高度需要停住控制时,意念还应继续不断的向远向上,感觉自己的腿已无限的伸长,这样就给静止不动的腿注入了活力,给人以动感。对于转体和造型,在发力之前还要有个运气过程,要做到呼气与吸气有蓄,有发,有刹住,有流畅,呼与吸的力度越大,对比越明显,产生的动作韵味越浓郁,感染力也越大。
  在较慢的舞蹈动作中,往往要运用长呼吸,气息下沉意念向上,要求运气平稳均匀。在快速激烈的动作中或动作的急剧转折时则需要长吸短呼、短呼吸或短吸长呼。呼吸的运用要在平时的形体训练中不断得到调整和提高,逐渐掌握其节奏性和规律性,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大段舞蹈和恰如其分的塑造人物个性。
  总之,在舞蹈教学中,应使学生摆脱那种为动作而练动作的简单模仿,“气息”为训练中心,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在开始训练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尽量多听几遍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情感,随后由教师示范讲解,强调“气息”在动作中的要求,并讲清每一舞蹈动作的要领,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比较、分析,把各个动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准,使学生得到完整、精确的认识,并在头脑中组成“感受图像”储存起来,逐渐由单一动作过渡到组合和综合性的练习,要求达到动作规范、舒展、姿态优美。经过长期反复训练,使“气息”在形体动作中得到强化,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的痕迹日趋加深,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气息”的运用由不自觉变为自觉,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有意识变为无意识从而做到收发自如,形神合一,“舞蹈感觉”也就产生了。随着社会的改革、舞蹈艺术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舞蹈教学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完善人才培养途径,是我们从事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我愿同热爱舞蹈教学工作的同行一起去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11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