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选材何必“门当户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朱永新

  在2012年的自主招生工作中,“校长推荐”毫无疑问地成了热门词汇。继北大率先在自主招生中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后,2012年推出的类似政策有:清华大学的“新百年计划之领军计划”、复旦大学的“望道计划直推生”、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直通车计划”、浙江大学的“攀登计划”、山东大学的“校长推荐”、哈工大的“英才计划”等。
  这些计划在推荐程序上大同小异,均是高校选定部分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校长推荐出符合一定标准的学生,经高校审核认定后,这些学生可以绕过自主招生考试的笔试环节,直接进入面试。
  看一下这些名单,都是全国各地的名校。如清华在山东确定的10所中学中,有7所与北大公布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重合,媒体说,这也意味着两校针对优质生源的竞争进一步升级。其实,不仅清华北大的眼睛盯着这些名校,几乎所有的重点大学都把主要的自主招生名额投向了这些学校。
  以山东省实验中学为例,北大、清华、复旦、人大、浙大等6所高校在该校投放了校长实名推荐名额,上榜学生达到10余人。
  各校在优惠幅度上也创历年自主招生之最。清华给予在当地录取线下60分的优惠,复旦的优惠幅度是当地一本线上20分,北大、人大、浙大等均提出最低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同时被认定学生在专业和基地班等选择上也有优先权。
  难道大学选材范围该如此狭窄?难道中学优秀人才就一定出在名校?我认为,大学把自己的选拔人才限定在名牌中学,这也是一种歧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学是不公平的竞争。这种“门当户对”的做法,其实也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更大空间。虽然从一般的规律来说,经过层层选拔,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已经集中到那些所谓的名校了,但漏网的“大鱼”总是有的,寒门也可出优生,普通的学校往往蕴藏着一些怪才,他们是传统教育的牺牲品,但是这些人往往能够成大器。
  更为重要的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我也不赞成把自主招生的特权仅仅给所谓的名牌大学,大学与大学应该平等竞争。现实情况是我们大学的竞争是不公平的,被贴上了“211”“985”标签的学校就高人一等,连毕业生也享受了特别的待遇。名牌大学利用自己享有的“自主招生”特权,更加扩大了这样的不平等。所以,我建议,大学应该敞开大门,敞开胸怀,允许所有的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自己推荐人才。
  有人说,这样做工作量大。如果我们知道国外大学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寻找优秀学生,就不会这么说了。中国的任何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可以向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名校投寄档案,而且一般都不会石沉大海,人家为什么能够做到呢?
  人对了,什么都对了。我们大学正是缺乏对于人才的研究,只知道按照分数,按照成绩,表明上看是“公平”了,其实是一种平庸,一种逃避。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师,也要有一流的学生。
  大学如此,其他行业的选材也是如此。
  本文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40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