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对高职学生能力需求状况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康声

  企业发展的规律确立了人才至关重要的地位,管理依赖人才,生产依赖人才,创造依赖人才,拥有各方面先进的人才,才能使管理质量、生产水平、创造能力得到充分保障,企业才能发展,才能壮大。更重要的是,企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人才,仅有适应企业管理和生产的“硬能力”已经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要有适应企业文化环境的“软技能”,即除专业技能之外的各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那么,现代企业究竟更加看重高职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呢?为此,笔者对8个省(直辖市)的60家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88份,有效问卷86份,回收率为88.0%,有效率为86.0%。电话访谈7人。调查对象中,11.6%为企业高管;34.9%为中层领导;53.5%为普通管理人员。调查对象有46.5%来自国有企业;53.5%来自民营企业。
  调查结果与分析
  职业软技能更加受到企业关注 通过访谈了解到,新时代信托公司的核心理念是“抱诚守拙,谨行慎远”;浦发银行秉承“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经营理念;广东广物地产公司则以“诚信、责任心、专业品质、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由此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文化定位正围绕“软技能”展开。问及被调查者高职学生的“硬能力”与“职业软技能”对企业发展哪个更重要,有68.6%的人选择了“职业软技能”;24.4%的人认为“职业软技能”与“硬能力”同等重要;只有约7.0%的人认为“硬能力”更加重要。
  数据表明,已经有超9成的企业管理人员清醒地意识到,企业要想长远发展,离开“软技能”是根本行不通的。过去重“硬”轻“软”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作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如果只是一味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忽略学生职业软技能的培养,将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这种认识与职业教育较先进的澳大利亚的做法相吻合。2002年,澳大利亚工商联合会与澳大利亚商会联合发布了《未来技能报告》,通过对“就业技能框架”的阐释,明确了就业技能内涵,而就业技能框架的8项内容全部是职业软技能,同时它完全是根据企业与劳动力市场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确立的,反映了澳大利亚企业对人才职业软技能的高度关注。
  道德是企业录用人才的第一条件 本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选出自己“在招聘人才时最关注的被招聘者的条件”,并要求按重要程度排列6个选项的顺序。结果见表1。
  “道德素质”作为职业软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多达58人把它排在“最受关注条件”的前两位,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67.4%,且仅有2人把它排在第6位。这个数字对比是极鲜明的,说明近7成的企业管理者特别重视准职业人的道德素质,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准职业人的道德素质亟待提高,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更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打造自我品牌的需要。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把特指人际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的“基础能力”排在“最受关注条件”的前两位,说明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软技能。“专业技能”排序较分散,说明观点不一致,分歧较大。从表1看到,虽然只有6人把“心理素质”排在“最受关注条件”的第1位,但有超过一半的人把它排在了第2位和第3位,说明心理素质虽不在“最重要”位置上,但也是“很重要”的,并非可有可无。约有将近70%的人把“专业知识”排在了第4位和第5位,表明企业人眼中“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落后于“职业软技能”和“专业技能”。有74.4%的被调查者把“较高的学历文凭”排在了全部6个选项中的最后一位;没有人把它放在第一位予以考虑。由此发现,文凭、学历已经不是企业用人的第一硬指标,在普遍拥有高文凭、高学历的背景下,这些以往的“硬件”在用人单位眼里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靠后。
  年轻的职业人普遍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很多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的目标就是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因此形成单一重视求职中的专业因素的状况,只热衷于学习“硬能力”,热衷于考级考证,却严重忽略了软技能培养,忽略了自我修养的提高,导致即使找到工作却不珍惜工作、缺乏敬业精神、有悖职业道德的局面。问卷要求被调查者选出“高职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存在的弱点或缺点(1-3项)”,多数人选满了3项,总被选频次达到234次。经过统计,结果见表2。
  “缺乏敬业精神,责任心差”选项的被选频次高达72次,位列总排序的第1位,这一方面表明企业对年轻职业人职业软技能范畴中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存在相当大的不满意;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还存在着不到位,高职院校学生本身自我教育和自我建设存在着不到位。“缺乏自我学习、主动提高的意识”选项被选频次排在7个选项中的第2位,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这方面远远不能令企业满意。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和意识,职业人则很难在未来的生产实践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是缺乏敬业精神的另一种表现。高职院校从学生入校起就对其开展爱岗敬业教育、培养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成为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议与对策
  由以上调查结果看,企业对软技能的需求呈现出普遍化的趋势,但面向企业培养的高职学生在职业软技能方面却不能令企业满意。为了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其就业的竞争力、从业的可持续发展力,全面适应企业的需求,需要从学校、企业和学生联合做起,共同努力,积极开展好职业软技能建设活动。
  从学校做起,开展课程建设,培养企业需求的职业人才 现在已经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意识到了职业软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强调把职业软技能要素嵌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软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除了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职业软技能渗透之外,还要根据职业软技能构成框架,结合专业特点及行业特点,调动相关师资力量开发完善的软技能校本课程体系。这样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另外,职业软技能尽管是一种“不易考量”的能力,但通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实践,可以尝试建立相应的软技能考核标准,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评级认证,这样更能促进高职学生提高对职业软技能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从企业做起,开展文化渗透,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意识 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育更加合格适用的人才,实际上是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职业化了的人才储备。因此,企业应主动出击,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自觉的职业意识和高度的职业精神的人才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在北大青鸟APTECH首届TAG课程开发研讨会上,来自ORACLE和IBM公司的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国目前所处的职业环境中,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软技能培养尤为重要。针对目前高职学生敬业精神、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方面普遍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企业采取的对策应该是把企业文化带进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达到提升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软技能的目的。企业可以定期派人深入学校,宣讲企业的典型案例,剖析企业文化与职业人的关系;可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促进学生逐步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从学生做起,开展自我建设,培养个人综合的职业软技能 从理论层面上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软技能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调动了教育的作用,企业发挥了熏陶的功能,但这些都属于外部力量。职业软技能的形成还有赖于个人的内部力量,只有进行外部与内部的共同建设,才能产生良好效果。从实践层面上看,高职院校尽管根据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进行了职业软技能校本课程开发,但还无法做到适应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个体的个性特征决定了每个人需要完善和提高的职业软技能有所不同或侧重,需要通过个体力量补足短板。因此,高职学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自我建设,促进和谐的自我发展。
  高职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建设,一方面有益于自己的当前发展,一方面有益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培养学生树立自我建设的理念,既符合《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又符合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长远利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40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