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利用语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来自于家长的良好身教,更多的受到学校教育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学校和家庭,不但是共同打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良好平台,也是决定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否抵御一些社会歪风邪气的过滤网。
  语文教学篇目,作为作者个体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也是有生命的。它浸透了作者的心血、情感,通过读者的阅读吸收,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情感的走向、情趣的培养以及情操的形成,影响读者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善加利用,使语文教材内容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世界的桥梁。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经典的文章往往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其特有的影响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伺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新的联想,使其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并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进而派生出对祖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珍视之情,并延伸为人文精神的力量。
  梁启超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
  语文,是最具情感渗透优势的学科,其教材中众多的文学经典美文暗藏着丰富的情感德育内容,其中不仅有《永州八记》(柳宗元)、《醉翁亭记》(欧阳修)展现的祖国秀丽山川,也有《三峡》描绘的长江四季变化的浓墨重彩的万千气象;更有展现历史灿烂文化和对劳动者赞美的《公输》、《口技》;还有表现古代仁人远大志向和高尚品质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则表现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兴亡的关注。
  自古以来,语文教材就是情感德育的主要载体。在语文经典课文中,其作者个个书读万卷,学养深厚,读写尽兴处,情不能抑。孔孟的《论语》、《鱼我所欲也》充满积极“入世”精神;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凸现出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峥傲立的人格尊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凭着忧以天下先、乐以天下后而光照千秋;杜甫则以一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奏出寒士胸怀的博爱,苏轼对月弹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诵着充满人生哲理的美好祝愿,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着一腔报国之志,此外,李贺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洋溢着英雄情怀的豪言壮语会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历历在耳;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满载悠悠的怀念、朱自清先生含泪写下的《背影》,常常让人浮想联翩、刻骨铭心;余光中的《乡愁》流淌着淡淡忧伤,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景美水柔令人流连往返;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充满深遂的得失哲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上进的极好教材,教材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或是浓墨重彩的描绘,或是轻描淡写的勾画,都给我们我们留下大量神情百态、性格多元的丰满形象,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施教者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引领学生共赏,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文章中,感悟语言的博大精深,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感受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真正地将作者的情感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摄取教材中最纯真、无瑕的生活之玉,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才能造就社会合格的建设者。
  情感,作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类需要的关系,是人类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后,才会产生相应的智力和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情感,才会投以极大的热情,并内化为对人生理想的自觉追求。因此,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在课文教学中随机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和完善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只要家长能够潜移默化的利用良好身教正确引导,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就能够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构筑起一张人生正气的坚固拦截网,为他们的成长奋斗空间贮存能量,为他们将来走近理想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65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