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谢赫《六法》之应物象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解学晖

  【摘要】古今大量的艺术研究理论著作在中国画发展传承的历程中,为其创作表现的繁荣做出了积极巨大的贡献。其中谢赫的“六法”,以通俗简洁的语言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画审美的系统总结,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性;造型
  中国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长期受传统道家、儒家等思想的影响以精湛的笔墨为载体,在物象的基础上追求神韵的表现,注重以构图的含蓄性表达出“画外有画”的意境。她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强烈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画面构成形式,为世人赞叹并历久弥新。古今大量的艺术研究理论著作在中国画发展传承的历程中,为其创作表现的繁荣做出了积极巨大的贡献。其中谢赫的“六法”,以通俗简洁的语言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画审美的系统总结,影响极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画家将盛行的玄学理念运用在绘画表现的过程中,因此成为我国绘画以及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谢赫是当时著名的画家、美术理论家。史上记载他善画人物,传世绘画作品极少;但其所著《古画品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比较完善的绘画评论著作,在文中谢赫除了对东吴曹不兴以来的二十七位画家品评高下外,首先提出了绘画表现标准“六法”论,即:“画有六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不仅在绘画的品评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后世中国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其中谢赫所提出的“应物象形”既是中国绘画艺术表现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绘画作品能否达到较高的艺术性和美感的关键。
  谢赫所提出的“应物象形”,指的就是绘画中的造型基础,也就是说在绘画表现中遵循事物的客观形象,并由创作主体做适当的调整,即前人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各种绘画美术形式的表现是以事物的形态为表现根基的,没有形象就不会产生绘画。《尔雅》中说:画,形也。唐代裴孝源也在《贞观公私画录序》中提到:“自玄黄萌始,方图辩正,有形可明之事,前贤成建之迹,遂追而写之。……随物成形,万类无失”。由此可见,造型在画面表现中的重要地位。如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先民们就开始以轮廓、结构来表现事物的形象。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以鹳鸟整体结构造型为主体的彩陶纹样《鹳鸟石斧彩陶》,即以粗犷简单的线条来进行勾勒出饱满的事物轮廓;甘肃出土的居址地画主要以色彩为主辅以线条,表现生动的原始画面,同样没有脱离事物的基础造型;中国绘画的表现发展到当今时代虽然以创新、变革为主导从而表现出的个性更加鲜明,审美更加强烈,但同样在画面中会或多或少受到“形”的制约。
  在中国画艺术的表现类型中,工笔人物和工笔花鸟相对更为严谨,对事物具象造型的要求最高。从古至今,工笔画中对于事物描绘的素材主要取材于自然界中常见的人或花卉、草虫、走兽、山石等,在形的表现上要求能够“对景描绘”,具备面对具体的事物形象能够精细而准确的进行描写客观对象,即古人提倡的师自然、师造化,也就是写实;提倡先有形后有神,形不存则神不在,在形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水色、石色等色彩和表现技法的运用形成丰富的主辅各种和谐对比的色调,来表现画面的情调和气氛,展示作者及描绘对象的内心世界,达到明代莫是龙所说的“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的境界。美术如果没有生活中具体的物象来支撑画面,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可能表现出艺术性和美感。古今工笔画作品中都体现出了作者在重视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出的表现事物栩栩如生的特征,如宋代赵昌自号“写生赵昌”,他每天围绕花圃,观察不同时间和不同气候中花叶含露迎风的姿态,并调色进行写照,收集第一手素材,以达到事物“形”的准确性;齐白石在其工笔作品中对事物造型也极为重视,他曾经说过:“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未见之物,不敢大胆乱为也”;工笔人物在画面中对于人物形象结构需要了解一定的艺用解剖知识,包括人体、五官、骨骼肌肉、运动规律等,象形更是表现要点手段之一;当代一部分工笔画在画面中吸收了一部分外来文化、外来艺术的特点,如对画面中的形象上略微做出夸张变形的处理:变方为圆、予圆于方等,趣味性更强,但同样是基于不改变基本的形态比例等常识的。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工笔画通过对具体造型的观察和把握,表现出自然界生命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应物象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形似”是其艺术表现的根本所在。
  易经有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古代文人从中国传统儒释道等哲学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转化为指导画面表现的理论核心,在此影响下,在中国绘画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受地域文化、审美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经过长时期画家们的实践创新,六法中的“应物象形”所表现出的造型观念逐渐被无限扩大化,形成了画面中丰富多彩的形象,而不仅仅局限于“象形”。在画面上由于工笔画需要对事物的形进行一丝不苟的表现,作画步骤较为繁琐并完成时间较长,因此在画面表现上容易使人的思维创新等变得迟钝,故抒情性不足,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作者个人的内在意志,故从唐代萌芽,并在宋朝时期从工笔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加奔放自由、寄兴抒情的以花鸟文人画和减笔人物画为主的写意画。写意画讲究“超以象外”,在画面表现上更强调主观的自由创造作用,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超脱于形象之外,反对像工笔画一样拘泥于形似的描摹,以水墨草草、简赅粗笔表现出平淡素雅、天真清新的风格。在写意画的事物形象表现中,更多的是运用概括洗练、夸张对比的造型来进行抒情性的表现。对于写意画中的形象表现,古今有片面摘出苏轼所说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从而忽略形的重要性的情况,而完全领会苏轼的《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诗词,从中能够看出完整的意思是不要局限于事物的形,重点在于表现事物的精神;其后的葛立方对此解释的极为精辟:“或谓二公所论不以形似,当画何物?曰,非谓画牛作马也。但以气韵为主耳。谢赫: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雄杰。其此之谓乎。”从古今大量优秀的作品中能够看出在写意画中所出现的事物形象,同样具有一定的象形性,从而表现出笔简形具,出于自然,不可模仿的丰富的意外之情趣的画面效果。如写意人物画中的人物表现,在洗练概括笔墨的基础上,对于人物的五官结构位置以及关键的四肢结构比例的描写,基本符合客观的造型规律;写意花鸟画中花草、动物的表现,相对于人物来说更为奔放、简洁:花的造型多舍弃了工笔画中每一瓣的婉转变化,用点染的技法进行整体概括;用大色块和线条来表现叶子的形态和叶脉以及或疏朗或茂盛的生命力和美感;用大笔触和墨色的不同变化来表现动物的结构及神态;写意山水更是如此,用泼墨彩和粗笔表现山石景色的雄伟壮阔,树木的枝叶或点或钩,小溪瀑布在留白中用委婉的线条进行概括表现;但总的来看,无论是花叶的表现还是山水、动物的概括处理,都遵循着事物的基本造型规律和本质的特点,没有丝毫的逾越,使人能够清晰明确的认识到事物的类型。和细腻的工笔画相比,在表现上两者一种是形的整体性和抒情性结合,一种是形的整体性和细节表现结合,本质上没有区别。另外在写意画的学习阶段,一般都会先了解和学习线描及工笔画等,同样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熟悉事物的形,从而为写意表现时更好的对形象进行概括和处理,从而达到超脱于物象之外的美感的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形对中国画的表现极为重要,但“应物象形”和摄影作品呈现出的事物形象有很大不同,摄影是纯粹的由机器抓取自然界当中的事物、景致等,并对其进行客观、忠实的记录,是情与景的再现;而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画面表现的过程中,对于事物的形象都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和取舍,重点是在形的基础上表现出事物的“神”。“神”是中国画的灵魂,在表现上需要“形具而神生”、“以形写神”。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中,形是外在表象的具体延伸,神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内涵。形的表现是神存在的载体,而神则表现出了事物的灵魂。顾恺之曾说“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醲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说明虽然形的表现不代表神的全部,但形的艺术性会根本影响到画面传神的程度。
  故在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中,画面事物的形是笔墨存在的载体,同时是思想、神韵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谢赫所提出的“应物象形”在注重中国画创新表现的当代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加强它所存在的地位,也是中国画发展需要遵循的关键要素,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2]秦磊.大众白话易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3]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注:本论文属于2012年许昌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学前教育艺术专业学生国画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20110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768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