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理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荣业

  【摘要】在一些相关教学文章中,可以读到一些文章把因材施教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写。当我们仔细的去推敲这些文章,我们会发现不符合逻辑的。没有哪种方法叫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它指导下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及不同个性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实施教育,最后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方法; 理念; 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这个具体的词,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后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孔子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因材施教”的解释。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比喻人,“施”指的是实施、进行,“教”指的是教育、教诲。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根据,凭借,依循;材,才质,指学生的天资、才能、兴趣、心理、志向等等,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含“天生我才”的成分,也包括“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同品性。施,施加,进行,指教育行动及过程。教,教诲,引导,点拨。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顺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而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指导受教育者习得,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便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根本的,是普遍性的。
  二、因材施教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它在哲学,科学及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解释与定义。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人们有目的的行动中,通过一连串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来完成特定的任务。这些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所形成的集合整体就称之为人们做事的一种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使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中要运用哪一种方法,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了,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多用讲授方;在化学教学中就要多用实验法。还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就需要用直观教学法,中学阶段的学生就可以应运以抽象的语言描述为主的教授法。学生都是个体,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万能法,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来实施教学方法。就是在因材施教的理念指导下,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下,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只是一种教学理念,来指导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来应运具体的教学方法。
  三、因材施教只是一种教学理念
  “因材施教”由孔子倡导实施到二程把它概括成一个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教学原则之所以历久不衰,寻根探源,我们可以发现,“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的指导理念。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灌输、轻交流,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结果、轻思维,教学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思维、感知。
  四、在现在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因材施教
  孔子通过谈话、观察、提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志向、学习态度和学习专长以及年龄差异等进行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实现培养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给我们教育教学最大的启示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只有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觉得应从教师教学个性化和学生学习个性化两个层面着手。第一,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素质。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有: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平等中的首席、反思者与研究者等等。但是,教师的个性化素质首先表现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分类进行施教;要实施双向因材施教,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而且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且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教师只有敏锐地体察到这些个性特色,并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理解融入其中,进行深加工,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产生心灵的碰撞,学生才能从中寻找到认同、理解、滋养等。 教师的个性素质表现于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各有所专长,个性化的教学艺术可以形象而直观地感染学生,带给他们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中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教师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必然会引发学生在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改变接受学习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个人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目标基本达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参与制定切合个人实际情况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为自己制定较高的学习目标,超出一般水平,通过课外自学弥补课堂内容的不足,以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水平迈进;而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可以制定一个略低于一般水平又稍高于本人现有水平的目标,这样既可以通过努力看见自身的进步,以满足个人的成就动机,又能正视与别人的差距,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评价方式也要个性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是建立在个性发展目标基础之上的。每个个体的发展目标不同,评价也就不同。期望理论告诉我们,适切的目标产生最佳动机水平,激励作用最大。因此,制定个性化的评价要与适切的目标相吻合,才会收到最大的激励作用。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和教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教师应少一些指令,给学生一些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愿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 发,富有个性地学习。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到今天,因材施教原则依然有着它的现实意义,它的内涵和对现实的指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但如果我们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同传统的“因材施教”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社会提供的可资用于教育的一切有利条件施行教育,就会更好地发挥其高效育人、多出人才的积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仍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洪雪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11-3(3).
  [2]张如珍.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7.
  [3]黄永军.孔子的因材施教与语文素质教育研究[D].江西大学,2006.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16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