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梳理和意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宇平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新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运用与发展,课程改革实验使历史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深层次的浮夸问题也随之出现。结合历史新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现将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过分注重“探究式”学习,忽视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我们发现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管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都要求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缺少探究的兴趣;学生自主、内化的时间不充分,盲目要求合作学习;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他们普遍存在“不问”“不敢问”“不主动问”“不多问”“不会问”的五不现象;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未能体现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过,不了了之等等。
  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是一种学习思想,或说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1)探究学习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2)要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明确了目的,才能给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3)探究学习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4)教师对探究学习的指导要有耐心,但又不能过“勤”,以免干扰学生学习思维,要给学生做、说、写的机会,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质。
  二、过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新课程则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都不管”,课堂上一味地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做“甩手掌柜”。很多东西教师都是让学生去自学,让学生给学生讲解。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作用被淡化,使得课堂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对需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而事实上,很多知识只靠学生自学是理解不了的。传统的教师讲授仍然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只要你不是满堂硬灌就可以。
  其实,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精神实质也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过分强调激励性评价,忽视批评教育的正面意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对于激励学生上进、体现自身价值、树立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激励教学原则已成共识,但如果不讲究分寸,过度的庸俗化则成为大忌。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太好了”“你真棒”“真了不起”“掌声鼓励”这些语言,学生无论怎样回答都嘉奖一番。滥用表扬,不更正学生回答的错误,结果使表扬失去应有的效果,还让学生不知对错,心中一片茫然。适时的激励可以鼓励学生进取,而过多、过滥、过于简单的激励语言则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激励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提倡鼓励并不是放弃批评。事实上,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除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适当鼓励外,更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以便使其在以后学习中不再重复出错。正面批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评价所不能比拟的,只要是实事求是而不是有意夸大、故意拔高,一棍子打死不给出路的批评,是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是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
  四、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忽视常规教学手段的优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中,以现代技术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多媒体进入课堂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通过色彩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动画效果、优美的音乐等,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展示出它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
  但有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又进入了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误区。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证明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能力,因此,从新课导入到教学流程,从内容板书到材料提供,从提出问题到答案呈现,从知识归纳到教学小结,完全依靠多媒体,整节课无一个字的板书。
  课改之“新”的灵魂不在形式、不在技巧花哨,而在内容、在观念更新,许多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不能轻易丢掉。例如,课堂提问、讨论、演讲等等,这些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各种教学手段各有其长处,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能把运用多媒体看做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手段。
  五、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忽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很多课堂为了体现学生的“动”,热衷于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探究讨论、互动问答等。
  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无疑给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但有的课堂明显带有“表演”的痕迹。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和学生课前都下足了功夫,这样的互动是经过了预先“演练”的,它并没有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想——这种教学互动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互动是建立在学生知识“内化”后的观点和想法等的自然流露的基础之上的。过于追求模式和形式花哨不仅不利于学生产生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在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学会思考,而不能盲目跟风。我们要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大力倡导、研究、发展、完善那些科学的、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为新课程改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惠安尾山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37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