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欣章

  我从教已有三十余年,回顾这段路程,体验到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失败和成功。正是这失败和成功,使我逐步坚定了我的执教理念:即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要让孩子们愉快地幸福地去学习,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个理念的产生是基于“健康”这个概念的。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大功能组成的,人只有在生理与心理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才能被称之为健康的人;只有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可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一、正确认识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要想对中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对学生当前心理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通过我对学生的接触和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口头禅都以描述自己的心情为主,并且负面情绪大大超过了正面情绪。“烦、闷、累”是口头禅的主调。学习的负担和压力在口头禅中得以表现,口头禅也成为宣泄压力的一个窗口。“加把劲、累死了、写作业、好好学习、我好忙、真困”是很多学生挂在嘴边的话。归结起来,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孤僻和抑郁心理状态;(2)对抗和逃避心理状态;(3)焦虑、恐惧心理状态;(4)嫉妒心理状态。由此,我们可见学生的心理一斑,其心理的阴暗面还是令人担忧的。生活现实告诉我们,由于对自身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有诸多的不适应,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而不能自制,因此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初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从众心理较重,容易出现盲目从众现象;好奇心较强,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好学习、善模仿,而独立思考、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这些特点往往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甚至出现道德失范乃至违法犯罪。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好的针对性,在实践中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二、转变观念,对学生一视同仁
  公平、公正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基本权利和心理价值取向。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过“有教无类”的主张。教师的公平与公正,要求教师在育人的态度和行为上主持正义,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论所教学生在性别、相貌、能力、天赋、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等差别,都要毫不例外地让所有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其表现在教师是否关心每个学生受到合适的教育,学生的人格和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学生的学业以及其他行为是否得到公正的评价。
  三、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要贯彻“激励性”评价,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对教育内容的学习、理解、分析中,要帮助学生接近心育目标,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如,我在课堂上就经常特别地鼓励那些“差生”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即使答错了,我也从不简单地说一个“错”字,而是很委婉地说,“你回答的不太全面”或“看看还有没有别的答法或做法”,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另外,我有时在课堂上还适当露拙,以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受教育者,就不可能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性格形成产生作用,这种作用是在或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进行的。这就叫潜移默化。
  四、因材施教,对问题学生要加倍关爱和教育
  面对“半大人”,初中教师所面对的问题可能更大于小学甚至高中。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成年人面对来自工作、家庭等的压力。其实,孩子们同样面对着压力,他们以未成年人的目光看待缤纷世界,会有更大于成年人的疑虑和恐惑,需要我们给予解答,因而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加倍关爱和教育。
  总而言之,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为学生面对的不是孤立的学校、教师、家庭,而是整个花花世界。他们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而对这些信息的甄别、筛选与取舍是需要知识和阅历的,而这正是他们的软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学生心灵的净化师和守护神,为他们的茁壮成长创造出绿色环保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 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张星初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37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