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透视伪现象 打造真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长存

  近期,参加市级教研活动,信步走进活动承担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一块牌匾跳入眼帘:用一生的工夫准备每一节课。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曾读过的一则报道:某地一所学校特地从外地邀请到了一位名师到校给教师上示范课。这位教师在事先不熟悉学生状况、未被告知教材内容的情况下,对授课内容稍作准备便从容地走上了讲台。一堂课下来,讲者洒脱,听者动容。赞叹之余,有人问起这堂课到底准备了多长时间,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慨然答道:“可以说我只准备了十几分钟,也可以说我一生都在准备着上好每一节课。”
  “我一生都在准备着上好每一节课”,这带有体温的话语常萦绕在我的脑际,令我沉吟再三,回味不已。作为业务负责人,从2009年秋起,我就把让我深深感动和折服的话语“用一生的工夫准备上好每一节课”作为目标提出,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时刻铭记并付诸行动,以期形成敬业、务实、严谨、笃思的教风。
  然而,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走进课堂,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让我轻松不起来。
  【镜头一:情境创设】
  师:(出示两串珠子)漂不漂亮?
  生:漂亮。
  师: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1:项链。
  生2:有点像佛珠。
  生3:不是项链,项链没有这么大。
  师:不是项链,那你说是什么?
  生3:(站起来接着说)是衣服前面的装饰,我妈妈的衣服上就有。
  师:你说对了,这的确是衣服前面的装饰品。
  师:我把它画到黑板上,就变成了智慧珠。(出示小黑板:画下的例题图)
  【感悟、思考与改进策略】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亮点。因为它不仅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然而情境创设,如果只是为了赶时髦,只是为了充实这一环节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和应有的特质,让人有“貂不足,狗尾续”之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像上面所创设的情境,看上去学生动了起来,表现欲很强,但它仅仅是用来引出例题的情境和提出一个问题,不但不能很好地突出数学学习主题,相反却给学生制造了“矛盾”(模糊的认识),同时,还导致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程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这看似热闹的情境实质是课堂的一种伪现象。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执教者没有认真研读教材,用一生的工夫去准备上好每一节课,并把平时的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来上。我认为作以下调整,不仅能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方法上促进方法的正迁移,在知识上促进知识的同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
  1.出示一串珠子(衣服上的装饰品),启发思考: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你知道用它来干什么吗?
  2.观察并抽象出问题:你可别小看这串珠子,这里还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镜头二:学习10的分与合】
  师:跟老师一起数一数有几颗?
  生:1,2,3,…,10。
  师:你能有次序地涂一涂、填一填吗?
  生:动手涂、填。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涂的,又是怎么填的?
  生:我涂9个黄色的,1个绿色的。10可以分成9和1。
  师:倒过来怎么说?
  生:1个绿色的,9个黄色的。10可以分成1和9。
  师:对,要按顺序说(边说边涂色、添方框)。
  师:接下来该怎么分?
  ……
  师:齐读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我还能想到:
  师:同桌比赛,看谁先记住10的分与合。
  【感悟、思考与改进策略】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纵观整个新知学习环节,虽然学生熟记了10的分与合,但课堂上呈现的仍是教师亦步亦趋的引领、喋喋不休的提示。师问生答的填鸭式、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充分的情感体验以及多维互动的交流,思维过程简化,这种看似很好的教学也是课堂的一种伪现象。
  课堂早已不是传授知识、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的地方,而是制造快乐、充满魅力,生命相遇、心灵相约,师生互动、共同产生灵感的地方。因此,在教学“10的分与合”的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演一演、读一读、议一议、记一记等活动,自主尝试,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行充分的探讨交流,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对话、思维碰撞、产生灵感、展示自己、彰显特长的场所。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如下设计和调整:
  1.数一数:一共有几颗珠子?
  2.说一说:你能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有次序地把这串珠子分一分吗?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借助课本第37页的插图把你的想法展现出来。
  3.演一演:自由汇报并展示,教师进行适当点评。
  4.读一读:认真地读一读10的分与合。
  5.议一议:你还能想到什么?
  6.记一记:这么有次序的思考如果我们记住并学会了,那对我们今后学习数学很有帮助,你们想不想记住它以帮你拥有更多更大的本领。自由读一读,记一记。
  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增加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实践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更帮助学生理解了数学思想方法。
  从教十余年来,我听了不少的公开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常常羡慕大师们在课堂上的风采,也常常感叹于他们臻于至善的教学艺术。在羡慕与感叹之余,我常问自己: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的造诣?一次网上交流,终解心中疑团:像吴正宪、潘小明、徐斌、夏青峰、张齐华等老师,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扎在数学教学的大地上,善于透析课堂中的伪现象,打造真课堂。
  仔细想来,我们和他们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只要我们愿意像他们那样善于透析课堂上的伪现象,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扎在课堂教学的大地上,用一生的工夫准备每一节课,也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多一份机智、多一份自如、多一份洒脱,折射出灵动和智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53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