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情境 给创新一片飞翔的蓝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洪美玉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立足改革,致力于创新。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
  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我是这样上的:“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你们知道从这本崭新的课本里,我们将学习哪些新课文吗?那就请跟随老师一起去这个知识的王国漫游一番吧!这学期我们将和可爱的《燕子》《翠鸟》交朋友,还将去《珍珠泉》游览一番,并欣赏到美丽的《荷花》,我们还要去遨游太空,探索《太阳》《月球之谜》,并且回到古代认识智慧过人的《西门豹》,并他带领我们翱翔在神秘的神话故事中,看看《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的精彩场面。我们还将从各篇生动感人的课文中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友情的可贵及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新学期里知识的大门向我们打开,让我们珍惜每分每秒,发奋学习吧!”
  这节课我没有向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谈打算,而是来了个“学习指南”,把将要学习的课文,配合相应的图片、投影、课文录音片断,并用生动的语言当了一回主持人,让学生根据我的解说,从黑板上已写好的课题中寻找,让他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创设的情境,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使他们对教材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新学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创设矛盾情境,诱发求知欲。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儿童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儿童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在教学中,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可贵的沉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这时,我引导学生发现矛盾:“为什么孩子犯了错误反而说他们可爱呢?”学生们在这样的矛盾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大胆交流、讨论,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难点。
  创设争论性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点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激活创新的灵感和源泉。教师要大胆创设争论的情境,让学生在争论中逐步做到敢说、爱说,提出跟别人不同的想法。如教学口语交际《我想发明的机器人》时,我请学生当科学家介绍自己发明的机器人,而台下的同学则当记者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和不一样的看法。没想到,课堂上出现了一幕幕激烈的争论场面。当一位同学介绍自己发明的保姆机器人能照顾婴儿,能干各种家务活,还能唱歌跳舞,有多种作用时,台下的同学马上反驳:“这个机器人的按钮设计在那么显眼的位置太不合理,万一婴儿自己按到,那这个保姆机器人就不照顾他,只顾着唱歌跳舞,那不是很危险吗?”而另一名学生发明的隐形警察机器人为了不让罪犯引起注意,就设计成垃圾桶的样子,停在路边。这种机器人也同样受到了反驳:“既然这个机器人能够隐形,为什么还要设计成垃圾桶的样子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学生们在激烈的争论下,一个个作品不断地完善,各种奇思妙想也不断地产生。
  创设互动性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教学《月球之谜》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并搜集了许多关于月球的资料时,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及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当科学家,我则当一名记者,让科学家们回答我的提问。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向科学家们请教。由于学生担当的是科学家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记者问住,于是他们相互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从而掌握了许多课文中及课文外的知识。在以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生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创设开放性情境,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与核心。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拓宽情境,冲破定势,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用形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情境教学十分重视通过拓宽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答案。在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如果给你一张纸,你怎样画出更多的骆驼呢?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大胆创新,有的说:“我画沙漠中一群骆驼走过,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表示有很多很多只骆驼从这走过。”有的说:“我画几只母骆驼在生小骆驼,以后小骆驼再生小小骆驼,这样一代传一代,就有很多只骆驼了。”
  丰富情境,启发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教学《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时,有这样一段话:“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这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相关联想,想象太阳还为我们做了哪些事,你能不能也写出这样的诗歌来。学生积极创作,有的说:“她把金光往大地上洒,她把禾苗往高处拔,她陪着农民伯伯在田野里收割,看他们收获丰收的喜悦……”有的说:“她把阳光往校园里洒,她把温暖往大地上送,她陪着小朋友在操场上游戏,听他们传来快乐的笑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的个性得到了飞扬,理解得到了升华,想象也得到了开拓。
  超越情境,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情境教学则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式,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意识,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给创新一片广阔的蓝天,让它自由自在地翱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56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