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机制建设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靳二峰 贵琦

  【摘 要】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化机制建设研究,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对于提高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选聘、管理、培养、发展等机制建设方面对辅导员职业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化   机制
  建立辅导员职业化的长效机制,要从“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四个关键环节入手,整体推进,共同营造辅导员职业化的制度环境。
  一、完善选聘机制
  (一)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辅导员的职业准入制度就是要严格职业准入标准,科学选拔。辅导员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定位,决定着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应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学历水平、专业背景、政治素质、相关社会实践经验、工作技能、工作愿力等。选聘工作应在注重公开、公正、合法的选拔程序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选拔方式,多角度的进行考察。比如,可以采用动态的测评方式,设置情景模拟现场,对应聘者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行为及心理表现进行考查。
  (二)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是求职、任职、从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我国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在教育领域,教师已有教师资格证书。尚无专门的辅导员资格证书,辅导员所持是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对能否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并没有很高的证明力。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经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参加由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教育部行政部门统一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将资格考试作为进入辅导员职业的“门槛”,并纳入职业认证分类体系。
  二、健全管理机制
  (一)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辅导员实行的是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一个岗位要对学校多个部门负责,处于一个多重领导的状态之中。导致了辅导员工作上要奔波于各个部门、工作效率不高。再加上,岗位设置不专业、不利于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笔者认为,在现有体制下,改革辅导员的管理制度,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处负责制,实行目标管理,突出辅导员的工作内涵建设,进行合理的专业分工、打造精英团队是改革管理体制的重点。
  (二)完善考核机制
  高校应根据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按照辅导员职业化的要求,设计辅导员的绩效评估体系。考核内容设计要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考核相结合,把品质、行为、结果融入考核体系中,加大对辅导员工作实绩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考核主体全面,考核渠道畅通,考核方式灵活。对考核为优秀的辅导员,学校在评优、晋级、职务提升和奖励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表现特别突出的要破格提拔使用。
  (三)完善激励机制
  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增强岗位吸引力,吸引具有良好潜质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首先要改善待遇,在生活上多给辅导员关心照顾,激发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其次是精神鼓励。将优秀辅导员纳入优秀教师表彰奖励体系,树立先进典型,广泛的宣传,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热情。再次是体现人文关怀。在工作和生活上多给予支持和指导,设计一些人性化的制度安排。
  三、强化培养机制
  (一)构建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搞好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规划是根本。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制订实施专门的辅导员培养计划和培训规划,构建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各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与学习考察、学位进修、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瞄准专业化培训目标
  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基础。学校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采取积极措施把其从繁重的日杂工作中逐步解脱出来,在保证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鼓励和促进辅导员按一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打造具备不同专业特长的辅导员队伍。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实现骨干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形成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对于辅导员培训应坚持岗前与在岗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养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业务培训与示范引导相结合、立足校内与走出校外相结合,引导辅导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辅导员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拓宽发展机制
  (一)解决评聘晋升
  发展是辅导员最为关心的主题,解决发展问题是辅导员岗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措施。为此,要建立辅导员的评聘晋升制度。可以尝试单独设置辅导员职称评定序列或实行非领导职务职级制模式,为辅导员提供行政管理或学术发展空间。
  (二)畅通流动渠道
  畅通辅导员在校内外之间的流动渠道,打通辅导员与社会工作岗位的通道,鼓励自由选择岗位,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仅限于高校校园,还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流动,形成辅导员队伍的立体性流动格局,增强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建立一种可进可出、能上能下、宽松畅通的人才流动模式。
  (三)加大输送力度
  辅导员是选拔和培养干部的蓄水池,是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学校应选拔那些工作成绩突出,自愿走向社会发展的辅导员,积极向省、市级机关推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会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把高校辅导员队伍纳入地方人才建设规划之中,筹备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人才库”,在选拔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时,要重视其辅导员工作经历。
  新的职业呼唤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积极研究探索辅导员职业化机制建设,对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引导大学生思想与时代脉搏共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889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