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筝舞蓝天 我心飞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茹

  摘要:开发源自生活的美术校本课程——风筝制作,通过对历史的寻觅走近风筝,学生通过合作设计、制作、装饰风筝感受风筝的魅力,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促进了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美术;校本课程;风筝制作;设计能力;制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63-02
  为了让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前几年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开展“体艺2+1”的工作。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并能推动我校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决定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怎样才能找到一种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载体,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既让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也让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得到提高呢?
  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我找到了突破口。陶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教育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应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美术校本课程只有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才能乐学、好学。我把目光投向了“风筝”这个来源于生活的载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在《村居》中描述的闲情逸致,早已远离了今天的青少年。在光怪陆离的现代娱乐的冲激中,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青少年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淡薄,而钢筋水泥筑成的森林让人们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也使得青少年们缺乏与大自然的亲近与沟通。风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家乡南通的哨口风筝也是闻名全国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载体来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乡土文化特色。同时,风筝又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知识,如美术、体育、物理、数学、历史等,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一教育载体无疑是极佳的。
  据此,我制定了“筝舞蓝天,我心飞翔”的美术校本课程。通过“风筝“这一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深入生活,寻觅历史,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创作、热爱科学、热爱传统文化、善于动脑、巧于动手的优秀品质;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培养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人文素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将本课程分为七学时来实施:寻觅历史,走近风筝(1课时)、妙想天成——风筝的设计(1课时)、能工巧匠——风筝骨架制作(2课时)、斑斓的世界——风筝的装饰(1课时)、筝舞蓝天,我心飞翔——放风筝比赛(2课时)。
  一、寻觅历史,走近风筝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我对课程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参观南通风筝博物馆;采访民间的风筝艺人;体验放风筝的精彩,让学生寻觅历史,走近风筝,了解风筝,从而激发学生对风筝的浓厚兴趣,并写出一个简短的调查报告。从风筝的发展史到风筝的流派,到具有南通特色的哨口风筝,再到要制作风筝所需要的各种学科的知识储备,都可以成为调查报告的内容。这一教学设计将课堂搬到了“社会”,通过实地的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美术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而调查报告的形式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理性的文字进行总结,拓展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妙想天成——风筝的设计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你喜欢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对你的奇思妙想能最终飞上蓝天有信心吗?”“你能克服制作过程中所遇的任何困难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对风筝的设计制作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然要做出一只富于自己个性的风筝,在放飞时吸引人们的眼球,就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强化风筝的视觉效果。然后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按照风筝的结构原理,合理地分配骨架位置,标出风筝各部位的形状及扎法,最后完成设计图纸。当图纸完成后进行展示,请同学们互相品评,推荐出最优秀作品,并能说出理由。这一学习体验强调了两点:一是对风筝各设计要素的统筹安排,二是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设计的整体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更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分享学习成果。
  三、能工巧匠——风筝骨架制作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古语用在风筝骨架的制作上再恰当不过了,风筝骨架制作是门细致活,必须仔细、认真才能做好。所以我对本课进行了如此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忆参观风筝博物馆和采访民间风筝艺人的过程,把制作风筝骨架的步骤说一说,看看哪位同学能说得最详细完整,又条理清晰,如有不足,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其实风筝的骨架制作是较为繁杂的工程,从选材、削制、烤弯再到裱糊,最后是风筝的绑拴提线与试飞。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中我认识到:只有让教育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找到创新的基点。有了这一基点,学生才能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并且在运用过程中激发出新的灵感,享受创新带来的喜悦。学生能回忆参观和访问的过程,并用自己的的语言把风筝骨架制作描述详尽的话,已经是一次能力的历练。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提出制作过程中的注意点,并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能第一个又快又好的完成风筝的骨架制作,最后师生们共同评出“能工巧匠奖”,奖品是教师制作的风筝一只。在奖励情境的设置中让学生的制作热情更为高涨,学习能动性得以积极的发挥。
  四、斑斓的世界——风筝的装饰
  要让一只风筝展现她的美丽风姿,就要对风筝进行最后的装饰美化。风筝是一种远距离观赏的艺术品,只有鲜艳的色彩才能在蓝天上夺人眼球。在白胚风筝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斑斓的色彩装扮自己心中最美的风筝。这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找来几只“问题风筝”,让学生试着分析“问题风筝”“问题”何在?让他们通过比较、观察,试飞得出风筝在上色时的注意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比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要强出一百倍,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色彩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艺,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五、筝舞蓝天,我心飞翔——放风筝比赛
  前期辛苦的设计制作,终于到了一展雄姿的时候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都想在比赛中一举夺魁。我设计了名为“筝舞蓝天,我心飞翔”的年级放风筝比赛。比赛设最佳创意奖、最佳高飞奖、最佳参与奖等,从设计制作、放飞高度、放飞稳定性、文明比赛等环节进行评分。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活动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所以我作了这些奖项的设计。当看到自己设计制作的风筝舞上蓝天时,学生们是兴奋的,体验到了从所未有的成就感,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的再学习,再创造。竞争激烈的风筝比赛结束了,而学生的心仿佛还留在了蓝天。
  风筝制作课结束后,我乘胜追击,与学生共同回顾了这一段学习经历,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1.风筝制作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学习前就要对它相关的内容有所了解。2.飞是风筝的“灵魂”,骨架制作就用一些易得的材料如苇子,纸可用塑料膜糊。设计时风筝的构图及轮廓造型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构图形式上有对称、镶嵌等。除基本的框架要表现出主题外,还可以加上适当的“软装饰”,如鱼的造型可以加上更长的鱼尾,让它随风而动时更灵动美丽。3.风筝的色彩与一般绘画不同,因为距离远,所以色彩要鲜明。为了达到透光的效果,要选择透明的颜色,且对比要强烈,色块宜大不宜小。
  风筝不仅仅是风筝了,而是学生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智慧的闪耀,是学生对未来的向往,是学生放飞的理想翅膀。“风筝”已成为纽带,将学生在课堂里所学的各种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促进了他们的多元化发展,这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通过本课程活动,进一步鞭策学生好好学习,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才能在将来飞出高度,舞出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23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