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得让孩子准确理解词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亚琴

  《失物招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片段一:“专心”就是认真地听
  师:同学们听张爷爷介绍花草树木,听得可专心了。你能做动作告诉我,你在专心听吗? (边说边出示词语卡片)
  (众生坐得端端正正,很专心地看着教师)
  师:同学们都在专心听,真好!那“专心”是什么意思?
  生:专心就是认真地听。
  师:噢。
  片段二:“三个一群”就是三个人
  师出示填空题:( )乱丢了( ),( )。
  谁 什么 结果怎样
  生1:同学们乱丢了垃圾,最后领回了失物。
  (师边说边板书)
  生2:是三个同学。(在老师板书时。这个声音传入我的耳中,虽声音轻,但依然听得清晰)
  生3:不是三个,是很多。
  生2:书上写“三个一群”,就是三个。(两个孩子竟在争辩)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师指着板书说道。两个孩子的争辩也在读中不了了之了)
  总得让孩子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吧。笔者一直在思考着这两个教学片段。低年级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因年龄小、见识少,思维的广度、深度不够,会造成“望词生义”的现象,或狭窄了词义,或歪曲了词义。在上述两个片段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理解没有及时指出,任其错误在学生心中扎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种。
  一是教师目中无“人”
  这里的“人”是指学生。不管是在备课时,还是在课堂上,“以生为本”往往是一句口号。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更多的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若是以学生的眼光读课文,也许会疑从心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是什么意思?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关注预设的教学流程,追求行云流水般的教学,缺少一双会倾听学生声音的耳朵,不然“专心就是认真地听”岂能听不出其中的错误?“三个一群就是三个”的争辩会充耳不闻?若是切切实实做到眼中有学生,我们就不会在意自己的教学被打断,我们会期待节外生枝,因为这样的教学才真实。况且,这是一年级的孩子,我们怎能一开始就让他们误解词语的意思?
  二是教师手中无“法”
  这里的法是指教学策略。词语教学的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或组词的方法或找近义词或联系上下文等,不管用哪种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上述片段中教师问“专心是什么意思?”笔者觉得这种问法就欠妥当。教师叫学生做一做专心的动作,学生根据教师要求“你在专心听吗”做出了专心听的动作,由此可见,他们已理解了专心的意思,教师再问“专心是什么意思”显得既多余又不恰当,况且这是一年级的孩子,用一句话来解释“专心”太难表达了。
  再看学生的回答“专心就是认真地听”,从这可得出两点信息,一是学生通过找近义词“认真”来理解,那我们教师是否把“专心是什么意思”改问成“你能给专心找个近义词吗”更合适些。二是反馈给我们,他们对专心的理解只限制在“听”上。我们不妨设计这样的练习来拓宽专心的内涵:( )得可专心了或专心地( )。学生肯定能在括号内填入“写、想、看”等字。再让学生用“专心”进行说话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专心的理解才算准确、到位。
  再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我们抓住这一生成点后,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让他们明白是一个班的同学去植物园;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情景。从而让他们明白这里的“三、五”只是个虚数。如果我们教师从低年级就运用多种方法扎扎实实地教词语,那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三是教师心中无“本”
  这里的本指文本。对于低年级来说,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拿到一篇课文,哪些词语是必须掌握的,哪些词语是只需了解的,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可我们极易关注课后田字格中、条形框中的字词。比如“专”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教了。而对“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却被教师忽视了。细读这篇课文会发现,文中出现的词语大多是学生熟识的、理解的,比如“年级、同学、工人、参观、准备、排队”等词;学生比较陌生的是“失物、招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等词。如果在备课时,我们就对本课的词语了然于心,也不至于在课堂上让“三个一群”就是“三个人”这样的生成点溜走。再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也该让学生积累在心中的呀。即使学生没有提到,我们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积累。因为学习语文的过程不就是不断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吗?
  笔者认为,在教学词语时,我们若做到心中有本,眼中有人,手中有法,那学生就学得扎实、有效。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箬塘小学 3244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281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