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206-01
  摘要:任何教学活动都希望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思考的基础上,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数学课堂的必然选择。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由于受传统数学教学惯性的驱动, 有不少老师把“有效”简单理解为“大题量训练”,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又“折”回了“高耗”的老路, 学生作业负担沉重。对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来说, 这种方法似乎是有效的, 但实际上伤害了学生对数学的“感情”, 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了能够巩固课程改革的成果, 把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活跃和发展数学思维, 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把握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这样才能让“有效教学”实践成为数学教师日常的自觉行为, 将有效的数学教学落到实处。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意味着合理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目标是一节课的生命力所在, 目标过大, 过于空泛, 则不着边际; 目标过低,则激不起学生探究和思考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符合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兴趣, 促进学生产生对数学学科的积极情感。
  (一)把握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前提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 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生活中的普通常识, 学生的学习活动, 与其说是学习数学, 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对小学生来说,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数学课堂的, 在学习数学新知识之前, 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拥有丰富的“数学”经历和“数学”经验, 产生了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特有“理解”。虽然这种“理解”往往是原始的、粗糙的、零碎的, 但是对学生来说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校的数学学习就是他生活中的“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二)在“做数学”中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但是,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 有不少老师形而上学地理解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人为地“肢解”三维目标, 造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相互割裂。实际上, 教学目标的制定并非是这三者的简单叠加或机械凑合, 而应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有机地整合到一起, 细化到每一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做到切实可行, 富有操作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意味着数学学科个性的充分彰显
  (一)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活动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丰富生动的概念活动或思维活动中来, 这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猜测验证、动手操作等不同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掌握活动的策略, 进行类比、分析、归纳, 逐渐达到数学化和形式化, 从而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 较多的是围绕知识就事论事, 没有从形成学生思维模式的角度,去分析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更没有以此为基础,选择和运用现代数学方法, 造成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迟缓,学到的数学知识“惰性化”“零碎化”。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意味着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发挥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吸引全体学生参与的, 多种学习方式共存, 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生态课堂。
  (一)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 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的、合作的、勤于动手的、勇于创新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之前, 先建立相对稳定的数学活动小组, 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了解, 每个成员都各自发挥自己特长, 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教者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参加小组活动的能力,布置任务要明确、具体, 步骤要清楚, 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分工, 关注小组活动的过程, 防止能力强的学生独霸活动, 启发性格内向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学习小组, 营造宽松的思考氛围,给予充分的探索时间, 让每一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都能够存在于数学课堂。
  (二)帮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在组织数学活动中, 老师观察每个同学的表现, 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的同学性格内向, 在没有十分把握时有想法也不愿意说, 这样的同学只要给他机会, 给予适当的鼓励就会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来, 成为数学活动中的骨干分子;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有些困难, 有自卑心理, 认为小组活动与自己无关, 甘心当个局外人。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先分配他们一些简单的任务, 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习的信心, 然后启发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陈述自己的看法, 并提出问题。在交流过程中, 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倾
  听和表达, 教育学生关注和学会平等待人、与人合作, 营造小组学习平等和谐的气氛, 精心组织每个学生参加到探索过程中去, 鼓励每个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 为每个同学都能参加数学活动创造条件。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把有代表性的想法提供出来, 供同学们选择。只有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数学活动, 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郑文波.如何打造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1(33)
  [2]胡代勇,周燕.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49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