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针对工具性而言的。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要体现人文性,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关键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的“语”,就是指口头语,“文”就是指书面语。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其次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最后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无疑应以学生练习为主,也就是以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条原则。语文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段、语法、修辞、逻辑等。但切忌零敲碎打,死记硬背,肢解文章、架空分析。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语文训练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判断、分析、推理、创新的思维能力。语文训练要联系社会生活,符合实际需要,切不可陷于“应试教育”的误区,大可不必用怪题、偏题、难题为难学生。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实行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性,是针对工具性而言的。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所以,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鲜明特征。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不仅如此,人文教育也是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因此,语言教育应该关注强烈的人文精神,关心学习个体的发展。并且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本身内涵繁杂,功能多样,这种显著的独特性就是人文性。人文性是人类精神文化智慧的载体,充满着知、情、意,具有规范的社会实用性、全面的基础性、深刻的移情性。
  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弘扬人文性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赋予时代精神、进取精神。它强调人格、人生、人性的价值,重视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和文化熏陶,把知、情、意三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完善,这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真正体现。语文课文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它既反映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其中,作为“人学”的文学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人文性。随着大纲的更新,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重编。课文的人文性更为突出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格外引人注目的是文学作品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所占比例高达60%。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
  其次注重陶冶情操,丰富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审美情操。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
  最后要注重实践能力,重批判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多年以来,我国语文界一直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争论不休。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工具性”,着重字、词、句的训练,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其后又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这都对当时语文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共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如果说工具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便是一种升华、求美。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便无从谈起,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便会显得晦涩,干瘪,所以我们在谈语文课程时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我国当代的语文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我国的社会也正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向和谐社会迈进。因此,在这个时代语境下,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被充分重视。总之,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是我们向素质教育迈向了一大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664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