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名师课堂看学情调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丹

  学情调研是通过问卷、谈话、检测、观察等方式,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查、研究、分析与总结。学情调研对于教师的“课堂转型”而言,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它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参考,是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只有基于学情调研的教学目标才能切实可行,只有基于学情调研的内容分析才能切中要害,只有基于学情调研的教学策略才能行之有效。学情调研根据时段可划分为课前调研、课中调研和课后调研。下面让我们聚焦名师课堂,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学情调研的。
  一、课前调研,因学定教
  “因学定教”要求教师上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困惑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让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坚持“因学定教”的首要任务是课前做好学情调研,而设计预习作业、组织课前测试和课前谈话是教师进行课前调研的有效方式。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就是通过与学生的课前谈话进行学情调研的。孙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伊始,他就引导学生针对课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之门慢慢打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明确了他们心中的困惑,找准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润物无声,施教无痕,乃教学的最高境界。看似简单的课前谈话,孙老师准确把握住了学生的思维“脉搏”,为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勾画出一条清晰的“问题线”。
  二、课中调研,顺学而导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启”与“发”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准确把握。在当前的“课堂转型”中,我们一再倡导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少讲”。其实这样的要求只是“顺学而导”教学原则的一个外在表现,而其本质内涵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时间、方式、对象都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表征和临界状态。只有学生进入孔子提出的“愤”“悱”状态,才是教师进行“启”与“发”的最佳时机。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表征和临界状态?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进程中扎实做好学情调研。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执教《小括号》时,刚刚认识了小括号可以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吴老师突然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提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92本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列综合算式解答。”借此引导学生体会小括号的价值,也为我们诠释了“顺学而导”的实践价值。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一定要眼中有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倾听、个别询问等方式捕捉并搜集学情信息,进而有的放矢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课后调研,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要求教师对课堂的评价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而作。任何教学评价都不应该是模糊的、想当然的,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反馈做好定量、定性分析,只有让学生想学、会学并且学好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课后调研是学情反馈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学情反馈的信息越丰富,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就会越清晰,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就会越深刻,对教学的改进就会越适合学生。因此,课后调研内容必须与三维目标相一致,不仅要关注学习的内容、方法、流程等外在因素,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水平、学习情感等内在因素。教师只有通过课后调研获得足够的学情信息,才能彻底抛弃个人的主观臆断,根据学生的学情做好课堂诊断,进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讲《草》一课时,为了解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先后扮演了哥哥、奶奶等角色与学生表演背诵。他的故意出错和反问,检验了学生对古诗的作者、诗句、诗意和主题思想的掌握与理解,在不动声色之间完成了学情的反馈,真是匠心独运,功力深厚。
  总之,学情调研是教师“课堂转型”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情调研的意义,并以名师的课堂为指导,深入扎实地做好学情调研。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第一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975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