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文沧

  摘 要: 要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打造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中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语文课程资源 听说训练 良好习惯 综合学习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尤其是偏远山区的中学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对学生不断进行重复、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我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我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诗词的精美讲评、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读书会。如果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就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视野,提倡学生读中生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涵的意义,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的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祖辈曾用哪些野菜做保命粮,调查家乡有哪些可食用的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做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可发挥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拓宽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教育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打造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018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