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亲历美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攀攀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了被反映者,反映者就无从反映,如果对被反映者没有亲历深知,反应者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因此,艺术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间断的经历,是他们全部的创作基础。
  中国艺术审美有着柔婉、中和与内敛的特征。它源于西方美学上的优美。也是阴柔之美,但中国艺术审美并不是没有阳刚之美,也不是悲剧美。中国艺术审美有着突出的特点,其中亲历美是中国艺术审美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艺术的创作过程离不开艺术家的经历,艺术家的“触毫而出”离不开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观察,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一个艺术家要表现出感人的形象,一定要把描绘的对象放到自己的阅历,自己的人整个精神生活里加以反复揣摩、提炼。才能创造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亲历美也称为品味美。李可染将西方的写生方法融入山水画创作中,从1954年起,多次外出写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行程数万里。他从长期的观察研究中充分体悟,发现了光线对物体的影响,进而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表现逆光的山和树,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建立了现代的观察方法,创造出以整体、博大、深密、厚重为形式特色的山水画审美品味。
  美与自然、与生活是不可分的,只有符合生活并与艺术家的心灵感悟息息相通,才能达到“物”“我”一体而产生美。中国艺术审美之亲历美特征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得到完美体现。
  例如著名山水画家龚贤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跟他生活经历以及创作的地域密不可分。龚贤(1618-1689)字半千、野遗,号岂贤,半亩居人和江东布衣。龚贤的山水画有着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还是册页小品,都有一种山岚水气扑面而来的感觉,仿佛是置身在“天晴嶂犹湿,雾散雾还存”的江南典型的环境中,不由得能让人吟出“山中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句来。图中虽然没有出现小舟与渔夫,那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景象仿佛也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的这种山水画魅力的由来,我们必须从作者的江南人与江南魂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找,作为生于江南昆山,长期生活于金陵,客游于扬州的江南人,他的一生都是浸淫在水气氤氲的江南山光水色之中。可以说是“斯人即为江南雨,江南烟雨即斯人”的那种生于斯,长于斯的天人合一的关系。面对这杨美丽的环境,作为山水画家的他,怎能不为之心动?这种由作者内心的感悟出发的创作激情,必然会反映到他的作品、流露在他的笔墨之中。
  在他的不少的山水作品中,都很真实动人地把元气淋漓的江南山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在他的作品《高隐图》中,他运用了独创的反复点、染、皴擦的方法,使苏南那种既阳光明媚,又大气笼罩,既草木葱茏又雨露滋润的这种既清晰又迷蒙的韵味跃然纸上。这对于金陵丘陵地带的山光水色动态特征,给予了恰到好处的传神写照。他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大自然生机蓬勃的美,从而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光感、质感、大气感与湿漉漉的潮气感。画中的山石、林木,笔墨的纯熟雨精到,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在这幅作品当中,树冠的顶端由于受到阳光的照射而形成较大的明暗对比,他在点画中往往是用浓墨与重墨来诠释,而树干和根部在其周围景物的映衬下,素描关系就显得亮一些,他就用苍劲而又灵动的淡笔去画,在根部,龚贤偶尔会流出少许空白,使作品显得更
  加真实生动而富有变化。他用或虚或实、或浓或淡的点、线、皴、染的方法,将山中的小溪流水,颤动的繁茂树叶,透明的轻薄大气,层叠的空间都在作品中亦真亦幻地尽情展现。山石明暗对比组合天成,树木的婀娜多姿穿插有致,景物在他丰富的笔墨以及笔墨的随心所欲熟练变化中,被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组成了富有音乐节奏的韵律起伏的乐章,形成了一个光感、质感、空间感和水气蒸腾的大合唱。最珍贵的是龚贤在表现这些生动的笔墨时,能恰到好处地做到兼顾整体画面的效果,这也应了他曾用过的一个词语——“浑沧”的那种浑然一体的整体境界效果。
  龚贤极其推崇大山大水,大丘大壑,醉心于大自然的重峦叠嶂,高山流水。因此在他的作品当中,尤其是那些鸿篇巨制的大幅作品中,大气泱泱,浩气逼人。没有那种残山剩水的小丘小壑,更没有那种概念化、单薄的平庸之作。独特的生活经历,与他的胸襟胆识,笔墨休养的综合因素一起创造出属于龚贤的独特的品味美。他志存高远,胸怀磊落。在晚明的青年时代,他即追随忧国忧民的东林、复社的名士。即使在明亡之际,他始终关心天下兴亡。这些也反映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很大程度脱离了文人野逸的清趣,而赋予画中一种深层次情怀的浩然之气。
  综上所述,艺术家们的创作并不是把已经酝酿成熟的东西一一倒出来,而是边倾诉边挖掘,边摸索边创造的,直至每作品完成。特定的人生经历和迥然的艺术成长道路决定每一个艺术家各自不同的艺术感悟,艺术作品作为传达人类心灵的载体也必定不是千人一面。对艺术家来说,创作的过程既是幸福的,也是艰苦的,要有从实际创作过程中的即兴放达、松快灵便、进退自如的心态,更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历,才能从容不迫地感受自己心灵的起伏变化而创造出美的作品。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27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