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富兰克林自传》中的叙述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玉蔚

  《富兰克林自传》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是美国几代人的生活教科书,也是举世公认的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励志奇书,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与作者富兰克林的叙述策略密不可分。就可靠的叙述者与读者的身份认同、人才学角度的自我解释、浅显的故事与深邃的哲理、开诚布公并战胜羞惭四个方面,来分析论述富兰克林在自传中的叙述策略,从叙述学角度探究《富兰克林自传》成为经典自传的多种原因。
  《富兰克林》自传叙述策略可靠的叙述者解释一、引言
  美国文学从诞生到现在只有大约200年的历史,与源远流长的欧洲文学相比,美国文学的确是年轻的一代。但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美国文学早已走出了孩提时代,显现出成熟风格。它在独立战争的硝烟中诞生,在拓展民族题材的探索中成长,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繁荣。上下200年,一大批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脱颖而出,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就是其中的一位。毫不夸张地说,富兰克林是最能反映其时代精神的人,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美国建国前后的理想和价值观,他不仅以自己的思想、才智和业绩名扬天下,他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作家。
  富兰克林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只上过不到两年小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辍学、打工,但读书是他唯一的乐趣,时间比金钱更宝贵是他的座右铭,他完全靠自学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16岁在报纸上发表小品文,17岁跑到费城,怀里揣着仅有的1美元独闯天下,23岁发表了论文《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他成为美国独立战争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签署了美国建国的所有四个文件:独立宣言、联法条约、英美和约和美国宪法。富兰克林同时又是科学家,发明了避雷针,他多才多艺,是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作为文学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富兰克林自传》和《格言历书》。《富兰克林自传》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这部自传最初是富兰克林写给儿子威廉的,只包括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在这部自传中,富兰克林叙述了他的家庭身世、青少年时期自学和工作情况,1757年以前他的主要经历和活动以及在政治、经济、科学方面的成就。全书反映了富兰克林在自学、创业、研究、修身和斗争等方面表现的不可动摇的意志,为进步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富兰克林自传》是每一位美国青年必读的精神读本,也是举世公认的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励志奇书,它之所以有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和富兰克林的叙述策略密不可分。
  二、可靠的叙述者与读者的身份认同
  从叙述学的角度讲,假如“‘我’作为人物有性格缺陷和思想偏见,那批评家就倾向于认为‘我’的叙述不可靠。”这样看来,《富兰克林自传》中的“我”——富兰克林就是一位可靠的叙述者,他是18世纪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外交家,美国最伟大的先驱者和美国民主的缔造者之一。被誉为“第一个文明的美国人”“美国的圣人”“美国的民族之父”。而“读者之所以选择一部自传,他们的第一考虑往往是传主的身份。”发达国家的出版集团,像兰登书屋等,每年用巨资购买的自传性作品,他们的首选标准也是传主的身份。从自传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历史上最重要的几部自传经典无不因为传主的特殊身份而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那是因为“传记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励志形式之一。”大多数传记作品都以那些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为传主,实际上就是在鼓励人们学习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因为自我实现是人类的伟大理想,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自我实现有不尽相同的内涵和不同的途经,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潜能,使自我得到充分的发展。自我实现是一种终生的追求,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自我的外部目标,也实现着精神的解放,而传记是人们自我实现的参照系,它在激励着人们去追求一个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罗曼·罗兰称他写《贝多芬传》,是因为贝多芬是“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具有如此重大的榜样意义,并非罗曼·罗兰夸大其词,他的这部传记确实以其悲壮的英雄主义感动和影响了无数读者,而《富兰克林自传》也成了美国几代人的生活教科书,为19世纪后半叶“美国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直到今天,它仍是美国青年个人奋斗的行动指南,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与富兰克林是一位“可靠的叙述者”和读者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三、人才学角度的自我解释
  一般说来,自传传主大都属于广义的人才,其人才的主要类型有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专门学科的专家、文娱体育明星等等。“他们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物(人才),既是人才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又是自传作品应当予以某种形式和程度的解释的问题。”一部自传,如果有意回避这一点,即未能提供让人才学家予以分析的充分的材料,就是一种缺陷和不足。由此反观《富兰克林自传》,富兰克林对自己如何成功的解释,恰恰是书中最著名也最被人津津乐道的部分,也就是说,《富兰克林自传》中的自我奋斗并不仅仅是讲述自己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它讲了自己为什么能够成功,它是导向成功的自我个性的塑造与建构。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到他认定的13项美德以及他如何将这些美德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通过持续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剖析和自我完善,最终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这13项美德是他22岁制定的,是他成为一代伟人真正的力量源泉,具体包括:节制、节言、秩序、决心、节俭、勤劳、诚实、正直、中庸、整洁、宁静、贞节、谦虚。这些美德是在清教主义倡导的勤勉、俭朴和谨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富兰克林又汲取启蒙主义思想,理性地看待生活,刻苦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同时关注社会群体,热衷慈善事业。这13项美德,既是他的理想,又是他努力实践的信条。他每个星期都对美德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轮番检查,每周着力实现一种美德,每天记个笔记,做了什么事,自己对照,做得不好的,记上一个黑点,下周改进,真正做到了“每日三省吾身”。富兰克林写道:“我从中发现自己所犯的过失比想象中要多得多,这着实令我感到很惊讶。同时,我也欣喜地发现错误在一天天减少。”这样每年循环4次,修身养性,身体力行,以达到尽善尽美。他认为出身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出身贫穷,并不可耻,出身高贵,对于美德和伟大并不必要。他还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每个人的兴趣都有其高尚的一面,都想要过幸福的生活。从这种情况来看,我要竭力让年轻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穷人要致富,除了正直和诚实,没有其他办法。”他还认为,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和最大秘密是:把精力和资本完全集中在所干的事上,一旦开始干哪一行,就要决心干出个名堂,要出类拔萃,要点点滴滴地改进。的确,富兰克林没有高贵的出身,也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他用自己的现身说法表明:勤劳、坚持、自律将会使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跳出默默无闻的沼泽地。所以评论家认为:富兰克林不是那种仅仅靠时代和机遇造就的伟人,他无论生于何时何地,都会成为一个伟大人物。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读了《富兰克林自传》后指出:伟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多些什么,而只是因为他有原则;常人之所以平常,只是因为他缺乏原则。富兰克林也让我们意识到,伟人绝不是天生的,个性也绝不是你天生就有的东西,它可以像某种技术一样在你身上训练出来。总之,《富兰克林自传》包含了人生奋斗和如何成功的真知灼见,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这与富兰克林对自己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深度叙述紧密相联,而这样的深度细致的叙述对人才学、成功学也是具有启示、借鉴以及证据的价值和意义。   四、浅显的故事与深邃的哲理
  《富兰克林自传》并不仅仅宏观地展现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富兰克林还穿插了许多妙趣横生、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比如说,“带有锈迹的斧头最好”这个故事,富兰克林讲的是斧头的所有者希望铁匠把整个斧面磨得与斧刃一样光亮,但他又不愿意花时间按铁匠所说的办法去打磨斧头,结果就有了“我最喜欢带有锈迹的斧头”这样的言论。富兰克林认为,那是因为斧头的所有者缺乏坚持到底的毅力,不知道辞旧迎新、弃恶从善的艰难,得过且过,放弃了努力,最后得出“带有锈迹的斧头最好”这样的谬论。又比如,富兰克林讲了如何与对手成为知已的故事,富兰克林竞选州议会秘书,一个议员为了赞助另一个侯选人,发表了一篇长篇演说反对富兰克林。富兰克林不想卑躬屈膝地博取他的好感,而是通过向这位议员借书的方式,消除了隔阂,从那以后,这位议员在任何场合都愿意帮助富兰克林,并且成为很好的朋友。富兰克林总结到,这件事表明了与其怨恨、报复和延长私人间的冤仇,倒不如审慎地把它消除更为有益,因为冤家宜解不宜结,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富兰克林所讲的这些小故事,带有寓言的意味。因为寓言的主旨,在于借故事来寄寓某一教训、格言,最重要的是,它要能够显示作者借它来说明的道理。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所讲的故事似乎都是浅显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但它蕴含丰富、深邃的哲理,这种小故事、大道理的写法非常富有吸引力,令读者再三咀嚼故事之外的无穷韵味。
  五、开诚布公,战胜羞惭
  《富兰克林自传》是富兰克林65岁时开始写的,作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他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向世人娓娓道来,整本自传既无哗众取宠之意,又无盛气凌人之态。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一代伟人的自传中,富兰克林还极为坦率地写了自己的幼稚、愚蠢以及年轻时的一些不良、恶劣行为。他讲述了自己童年时带领伙伴搬走石块建码头而遭父亲责备的事,以及18岁时回到波士顿与哥哥见面的那种“自我炫耀”的情景,另外,他还写了在去纽约的船上,作为“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还险些上了两个女子的当,幸亏一位教友会的妇女的友善提醒才幸免于难,除了上述难堪之事,他还特意写到年轻时的他甚至和妓女鬼混过,也曾对朋友的妻子提出非分要求而遭到拒绝,从而导致朋友和他分手,在叙述自己过去的这些行为时,富兰克林不仅做到了坦率诚实,还展现了千百万人中难得一见的勇气,因为自传中的忌讳比他传要多得多,许多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但说无妨,在自己身上就难以启齿,因为牵涉自己和亲友,出于感情或利益的因素,作者对自己和所爱者的隐恶扬善和对所恶者的扬恶隐善,成了自传中常见的现象,甚至许多自传的写作目的就在于自我颂扬或自我辩护。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认为“羞惭是一切真实自传的永久敌手,因为羞惭谄媚地诱使我们不照我们本来的面目进行描述,而是照我们希望被看到的样子进行描述。”但是富兰克林战胜了这个强大的永久敌手——羞惭,他的自传被誉为“是所有个人自述中最开诚公布而又无拘无束的一部。”卢梭在《忏悔录》里也多次写到自己的错误,但往往悔而不改;富兰克林则不同,他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基本上都有交代:他帮哥哥的儿子上学立业,以弥补他给哥哥所造成的损失;他摆脱世俗偏见与里德小姐结为夫妻,白头到老,他反思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决不道貌岸然,读者看到的富兰克林是一位伟人,但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他有缺点和错误,但仍不失其伟大。这样自传中的富兰克林也就摆脱了大多数英雄、伟人传记描写人物的通病:崇高而又空洞,神圣而又虚幻,而富兰克林在自传中虽然没有以完美无缺的形象出现,反而让读者感到更加真实可信,也使得他的这部自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六、结语
  最自然的想法是,自我描述应该是人最轻而易举的事。这是因为创作者对谁的生平还能比对他自己的生平更熟悉了解呢?对他来说,最秘密的事情也是已知的,最隐蔽的东西在他心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讲述他现在生存和过去生存的这种真实,除了打开记忆库,就像打开自来水笼头一样,他无需作任何其他努力。但事实却告诉我们,“艺术家真切地塑造当代及历朝历代的任何人的困难都没有真切地塑造他本人的自我的困难大。”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经典的自传作品真的是屈指可数,而《富兰克林自传》就属于这一卓越行列,这与富兰克林的叙述策略紧密相联。
  参考文献:
  [1]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2.
  [2]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9.
  [3]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8.
  [4]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巨人三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1.
  [5]传记文学研究[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61.
  [6]本杰明·富兰克林著.宋思岚译.富兰克林自传[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106.109.
  [7]茨威格著.高中甫译.茨威格散文精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34.37.
  [8]ROBERT E·SPILLER.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34346.htm